在劉震云看來,現在不管是作者還是導演,都在尋找適合寫作和拍攝的故事,都帶著一種焦慮的情緒在尋找。而他認為對作家和導演或者編劇而言,有比 尋找故事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見識。“一個作者,一個導演,能否寫好作品拍好作品,講好故事,不是故事的問題,主要是見識的問題。首先是在生活中有見識, 其次才會在小說中、在電影中有見識。”
野心勃勃型 有朝一日做導演
代表人物:麥家
麥家無疑是這幾年最受影視劇導演歡迎的作家。他的諜戰小說被改編成影視劇,從柳云龍的《暗算》到陳國富的《風聲》,均收獲了不俗了收視率和票 房。今年8月,又一部改編自麥家諜戰小說的電影即將面世——麥兆輝和莊文強聯袂執導的《聽風者》,邀來了梁朝偉和周迅出演男女主角,對麥家的原著小說進行 了大刀闊斧的改動。不過麥家對此并不介意,他說:“把小說改編成電影,就像是用麥粒做成面包,用草藥做成膠囊,當中需要的變異不言而喻。我不介意導演把人 物關系,甚至人物性別都改了,只要是為電影的美而改。”
麥家對做電影編劇興趣缺缺,他的“野心”是要做電影導演,把自己的小說《暗算》搬上大銀幕。長期與電影導演合作,麥家也學到不少東西,深知作家 當導演的優勢和劣勢。“中國影視發展到如今,癥結還是缺乏好的原創劇本。作家對劇本的審美能力當然毋庸置疑,作家做導演的劣勢在于作家通常是關在家里創 作,而拍影視劇需要團隊協作,與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我相信這也是大部分作家的弱項。”的確,當年王朔也說過:“當導演要有大量的耐心跟人搞關系。我沒這 耐心,我必須有個得力的執行導演,現場我完全可以不用管。我就看著監視器,就說行和不行,總體把握。”
麥家的初步計劃是找一個不知名的導演一起合作,“他負責技術層面,我負責對人物的把控,這是我的強項。”作家當導演,如何贏得投資人信任也是一 道難關,麥家也坦承這關不好過,表示將從小成本電影拍起。“我寫小說,尤其是寫諜戰,有人甚至沒看過就敢給高價。但是如果我要執導一個片子,投資人心中是 有疑問的。所以還是從小的做起吧。”
推薦閱讀
中國旅游報社原社長、國家旅游局綜合協調司原巡視員陳志學利用職務之便,采取虛報冒領業務費提成、簽訂虛假廣告合同以及收款不入賬等方式,貪污公款41萬余元。昨天上午,此案在市二中院開庭。 今年54歲的陳志學大學畢>>>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電影,重新站回文學肩上
地址:http://www.sdlzkt.com/a/05/20120718/76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