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一直給人留下“店大欺客”的印象。盡管社會輿論呼吁銀行應更多為消費者提供人性化服務,但收效甚微。
這不能完全歸結于金融體制的壟斷,因為對銀行而言,最主要的業務來自存貸差。于是,大客戶可以享受到普通客戶無法享受到的服務。而柜面業務的成本很高,產出卻少,因而出現銀行營業廳的存取款窗口越來越少,理財窗口越來越多。
不僅如此,從簡對終日與鈔票打交道的銀行系統來說,也不是容易的事情。銀行開發的網銀系統,其實功能也頗為強大,而且很注重安全,但功能強大又安全在傳統思維中意味著流程復雜、使用不方便。便捷又安全的用戶網購需求,與金融盡量嚴肅、復雜的系統需求,本身就存在深刻矛盾。多年一直未曾變過。
但第三方支付的出現,某種程度打破了這種慣性思維。銀行用繁瑣關卡設置的可靠,原來有一種全新的路徑可以走。
對于四大國有銀行而言,存貸差是目前最重要的收入來源,其次才是支付費用和中間業務。網銀業務屬于中間業務,全國銀行卡發卡量超過20多億張,而網銀用戶才不到2億,超過90%的銀行卡用戶沒有通過網銀進行支付。
但隨著資本市場的活躍,支付費用和中間業務的增速很快。尤其是電子支付這樣的中間業務。在未來,后兩者完全有可能占據銀行舉足輕重的業務量。因此,盡管目前銀行的面孔依然冷酷,但隨著中間業務的增長,銀行對消費者的態度必然有所變化。
這在招商銀行、浙商銀行等身上是有跡可尋的。招商銀行曾經花大力氣一家家談下商家。靠著可以在多家商場、店鋪有優惠折扣,招行信用卡用戶大量激增。而浙商銀行較早深耕個人理財業務,率先開辟專業理財部門,如今在業內享有盛名,個人理財業務在消費者中口碑很好。這兩家商業銀行后來居上,靠的就是“改善體驗”這四個字。他們不是從銀行的角度出發,而是從用戶角度出發,通過改善用戶體驗獲得大量人氣和口碑。
我們可以相信,在第三方市場這個更為開放的新市場,因為有更多競爭對手的出現,國有銀行也將意識到“提升體驗”的重要性。說不定,若干年后,銀行營業廳還設有專門的網銀業務窗口,因為那時候,消費者的體驗感受與大客戶一樣值得銀行去維護了。張丹丹
推薦閱讀
我根本沒有與九城公司董事長、上海申花俱樂部投資人朱駿進行過任何接觸,也不會和這樣“根本不敢面對馬拉多納的人”合作。九城公司在道歉信中聲稱是可能遭到上海申花足球經紀人陸偉平的欺騙,但我認為這不能成為九城>>>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sdlzkt.com/a/01/20111230/212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