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的開放還是更多的管制?這成了全球化信息時代各國政府面對互聯網技術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對于中國,這也不例外。
5月4日,經國務院同意,國務院辦公廳就設立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出通知;而在此前,中央外宣辦、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國家工商總局等四部門從今年4月中旬起在全國范圍內聯合開展為期4個月的整治非法網絡公關行為專項行動。
互聯網起源于技術的發展,它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最初也是源于該技術給傳統行業帶來的技術進步。但是互聯網的影響并不會僅限于技術層面,它必然會滲透到人們的生活、工作和娛樂,人們通過互聯網相互交往、形成關系,并對現實生活產生影響。可以說,互聯網必將成為信息時代社會公共空間的一個重要領域。
目前中國的互聯網存在著兩個看似矛盾的問題,一方面網絡水軍無形無影,卻能量巨大,各種網絡攻擊、言語攻擊四處泛濫。而且商業利益滲透其中,為了吸引眼球,獲取利益,互聯網上奇事怪事層出不窮,沒有最搞,只有更搞。如果不能夠吸引眼球,那么就進行包裝;如果包裝還不夠,那就炒作;如果炒作還不行,那就惡搞,反正怎么吸引眼球就怎么搞。所謂娛樂時代的民主精神,一不小心就變成了追逐利益的注意力經濟。
另一方面,對于公共事件、公共利益的討論,雖然因為網絡時代的言論開放而出現多種聲音,但最終卻往往陷入沒有真相的迷霧,或者干脆成為消失在信息沙漠里的斷流河。這樣的新聞數不勝數,傳聞、澄清、繼續傳聞,然后就沒有了下文,最終互聯網上煙霧迷蒙,真相消失在“羅生門”背后的各種說法之中。
因此,對于互聯網的治理,關鍵是如何對這兩個看似矛盾的問題給予回答。
我們可以假設,第一是為了消除所有的網絡水軍、網絡攻擊、言語攻擊、商業操縱、娛樂顛覆,政府直接對互聯網進行嚴密的監控和管制,但是是否會因此使得人們喪失了對互聯網的信任,從而更多小道消息、謠言傳聞以其他方式更加猖獗地傳播呢?那么如果這樣的話,政府試圖回答第一個問題的時候,卻在面對第二個問題提問的時候顯得蒼白無力。
第二種方式,是讓互聯網更加開放,無論是網絡水軍還是商業操縱,無論是個人隱私還是公共事件,放任各種觀點意見言論情緒,讓它們對碰交流、互動爭斗,這樣的互聯網可以算是觀點、意見、情緒、言論完全自由的輿論市場了吧。
讓我們拿經濟學做個比較,即使對市場最推崇的自由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曾經繁榮一時,經濟學家在面對現實時不得不承認,完全放任自由的市場如果沒有規則、制度、理性原則的支撐,尚且難以避免經濟危機的痼疾,那么為什么就那么自信,觀點、意見、情緒、言論完全自由的輿論市場就可以自然而然地生長出健康的社會交往的公共空間呢?況且這并不是一個平坦的世界,金錢、權力能夠以一種潛規則和暗權力的方式在完全自由的輿論市場獲得更大的影響力,而這將是什么樣的結果呢?
更多的開放還是更多的管制,看上去好像在問,政府對于互聯網治理是采取疏導還是堵塞的方式呢?
讓我們回到本質吧。更多的開放是因為我們希望獲得更多的自由,而獲得更多的自由并不是因為我們希望借此可以在互聯網上辱罵、傷害另一個人、另一個團體等等而不用承擔后果,那么想一想,如果更多的自由卻沒有承擔相應的責任,這樣的自由是不是更應該被定義為一種權力呢?
另一方面,更多的管制是因為看到互聯網被不負責任地使用,那么是否可以理解,這要求生活在互聯網這個空間的人們在使用自由權利的時候需要更加有責任感呢?但是如果只強調責任感而壓縮自由,是否喪失了互聯網最寶貴的東西?
更多的開放還是更多的管制,與其如此糾結這個問題,不如想,是給予人們更多的自由,并且教會他們承擔更多的責任?還是相反,更少的自由和更少的責任。也許兩者都會導出一個相對均衡的狀態,只是站在曲徑交叉的歷史路口眺望煙霧迷蒙的未來,卻不得不去預想,不同的選擇所產生的不同未來。
推薦閱讀
美國特勤局是專門負責保護美國政府要員的機構,該機構發言人麥克斯·米麗恩(MaxMilien)說表示,這個賬號將用于發布特勤局的任務和新聞通稿,而且還可以用來招聘新人。 北京時間5月7日上午消息,美國特勤局(Secret Se>>>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經濟觀察報:互聯網治理 疏還是堵?
地址:http://www.sdlzkt.com/a/01/20111231/215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