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是把刀。
2004年,彼得·達索16歲,和他的同齡人一樣,彼得·達索注冊了一個MySpace賬號。他通過MySpace分享照片、結識新朋友、制作個人頁面……這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今天彼得·達索卻說:“MySpace在美國早已不再流行了。”
眼下默多克正在積極尋找買家出售MySpace。“不再流行”不單是一個美國男孩的個人感受,它已是默多克都接受了的現實:MySpace即將慘淡收場。
曾幾何時,MySpace是競相效仿的成功案例,是互聯網行業的耀眼明星。2005年花5.8億美元收購MySpace一度被外界認為是默多克最為成功的商業并購案例之一。按谷歌前首席執行官埃里克·施密特的話說:“默多克收購MySpace等于是又贏得了一場重要的賭局,這或許是他本人出手最好的一次投資。”
6年后的今天, MySpace現在的市場估價約為7500萬美元。2010年默多克就開始考慮出售長期經營不善的MySpace。根據最新的消息,MySpace的出售工作會于4月6日正式展開,看來默多克的揮淚大甩賣已經板上釘釘。
“彼得一代”
在MySpace如日中天的時候,其競爭對手公司的行業觀察員曾撰文《MySpace起步揭秘》分析MySpace為何成功。文中提到“MySpace早期的成功開始于十幾歲的孩子用戶群”。這正是“彼得一代”。
然而彼得·達索不會永遠停留在16歲。他現在已經大學畢業當上了英文老師。從他進入大學開始,就毅然決然地加入了Facebook。
“那會兒只有擁有一個大學后綴的電子郵箱的人,才可以注冊Facebook,那種感覺很酷!”直到今天彼得說到自己與Facebook的結緣時都還會表現出抑制不住的興奮,“所以我一進大學就立馬注冊了Facebook,我所有朋友都這樣。” 彼得·達索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彼得·達索2006年進入美國得州大學。Facebook一度成為彼得·達索那個時候的身份標識:大學生。年輕人為有這樣的標識感到激動不已,因為那意味了成年、成長和成熟。
“我身邊的人,同學、朋友,全都是因為讀大學而從MySpace轉向使用Facebook。” 彼得·達索認為這是他們那個年紀的人的共同記憶,Facebook是一個關于“長大”的認證。
在使用MySpace 3年后,彼得·達索刪除了賬號,專情Facebook。這幾乎與MySpace的興衰完全同步。
2003年9月,供職于一家名為eUniverse的互聯網公司的兩名員工克里斯·德沃爾夫和湯姆·安德森創建了MySpace。到2005年默多克收購MySpace時用戶數已達2000萬。緊接著2006年8月9日,默多克宣布第一億個賬號在MySpace創建。據報道,MySpace巔峰時期擁有2億用戶,在2008年4月前,MySpace一直是全球第一大社交網絡。
最新的數據可能會讓默多克無顏以對:MySpace日均IP訪問量1000多萬,從綜合排名一路下跌至75名左右。同期Facebook的數據是:日均IP訪問量近3.3億,綜合排名穩居第二(第一為Google)。用戶數方面,在過去12個月,MySpace用戶人數從2010年2月份的 1.1億大幅下降至6300萬,減少了近5000萬用戶。而這時候的Facebook正在宣告它的第6億個用戶誕生。
面對Facebook的崛起,2007年默多克說“Facebook還不是MySpace的競爭對手”;2010年默多克改版MySpace “以區別于Facebook”;今天他干脆承認MySpace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社交網絡,所以跟Facebook壓根就不是什么競爭對手關系。現在默多克是比都不敢比了。
用戶傷不起
就算彼得·達索對Facebook一開始的投懷送抱是青春期沖動,但他對MySpace的徹底放棄,是有理由的。
“MySpace上面的好友總干些我不關心也不喜歡的事,比如添加很多音樂,頁面充滿不合適的內容,經常收到垃圾郵件……” 彼得·達索開始向《中國新聞周刊》講述他刪除MySpace賬號的原因。
《紐約時報》專欄作者大衛·伊茲科夫評論MySpace時曾說色情信息、虛假資料泛濫、大量的廣告和視頻彈出框,嚴重地影響了MySpace的用戶體驗。
因為極差的用戶體驗,2008年還爆發過MySpace用戶集體刪除賬號的“起義”。
2008年1月30日這天被一個名叫西蒙的MySpace用戶定為“國際刪除MySpace賬號日”。這場西蒙發起的用戶“起義”在 Digg(美國著名掘客類網站,簡單說來就是對文章投票評論的站點)上得到5000多個支持(Dig)。近500條評論中大多支持這一行動。西蒙刪除賬號的原因是:MySpace有大量的垃圾郵件、垃圾用戶騷擾以及無數的廣告。
這個時候再來反觀一下MySpace的3個關鍵人物是件非常有趣的事:安德森當初在eUniverse負責一家色情網站,德沃爾夫的專長是發送垃圾郵件,而后來的默多克是個徹頭徹尾的商人!他們三人的基因完全顯性遺傳到了MySpace身上。
MySpace由用戶自由創作的網頁常常包含半裸畫面、淫穢內容、成人笑話。在美國選擇Facebook還是MySpace甚至變成一個關乎品位的問題。
德沃爾夫利用龐大的用戶群繼續著郵件營銷的勾當。默多克的收購又讓MySpace迅速淪為賺錢工具,他迫不及待地想把MySpace的用戶利用起來。作為一個成功的商人,默多克絕不允許投資打水漂。默多克曾表示,收購MySpace對新聞集團來說很重要,因為這不但能立即使集團的用戶數翻一番,而且為集團擴展網絡業務提供一個很好的基礎。看得出,默多克對MySpace寄予厚望。
回頭來看的話,默多克應該清楚正是他過早地利用了用戶才被用戶拋棄。
虛實之間的安全感
“我在MySpace上面的朋友大多數都不認識,更別說見過了。我喜歡Facebook,因為你如果不知道人家的真名你是沒辦法加對方好友的,所以我Facebook上面的朋友全部都是我認識并見過的,他們是我現實生活中真正的朋友。” 彼得·達索給出他刪除MySpace賬號的又一個理由。
有種流行的說法是Facebook成功的關鍵在于實名制。在互聯網的世界其實存在很多悖論,實名和匿名是其一。互聯網的崛起也正是因為它的匿名性。如果MySpace可以長盛不衰,馬后炮的評論分析大概又會謳歌網絡虛擬人生的好處才讓MySpace備受青睞。
即便是在Facebook這個被認為實名的地方,實際上也充滿了虛假身份。在電影《社交網絡》講述Facebook發跡史時,另外一部名為《鯰魚》(Catfish)的紀錄片電影也在美國同期上映,《鯰魚》記錄了一個發生在Facebook上的關于使用虛假身份欺騙的真實故事。
從Facebook向所有郵箱開放注冊后,Facebook也早已不再是一個實名制社交網絡,它也沒有能力在這方面對用戶進行有效地約束。一種更加確切的說法可能是,它只是給了那些想以真實身份出現在網絡上的人更多的安全感。
“在Facebook出現之前,我沒有用過任何的社交網絡。我以前不用MySpace以后也不會用的主要原因是,在MySpace上沒有隱私保護。你的個人詳細資料所有人都可以看到,至少在我看來Facebook流行起來的原因是它在個人隱私保護上有一些控制。” 羅賓·尤因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羅賓·尤因是個熱愛旅行的美國女孩,在首爾、曼谷、香港等亞洲各地當英語老師、自由撰稿人和攝影師,現居香港。
羅賓·尤因還說:“我不在社交網絡上交朋友,我用Facebook與我熟識的人聯系,我覺得那是個很方便的方式與這些朋友保持聯絡,包括一些我在旅途中認識的人。偶爾也分享一些照片。”
“我不了解互聯網而且永遠也不會懂”
不過默多克已經說了,MySpace不是一個真正的社交網站了,又有什么理由去強求呢。默多克給MySpace的定位是一個“傳媒娛樂”平臺。默多克的邏輯是說得通的,MySpace一開始就扮演著獨立音樂人宣傳平臺的角色,他們的粉絲被吸引到MySpace,為MySpace貢獻大量注冊用戶。看得出來,音樂一直是默多克死死握住的救命稻草。
2008年為了抗衡Facebook的沖擊,默多克也是打音樂牌,推出在線音樂收聽服務。用戶可以在網頁上搜索并收聽自己喜歡的音樂。 MySpace和唱片公司參股組成,通過廣告獲利。這看上去會有個多贏的結局:用戶可以免費聽歌,MySpace可以留住用戶,唱片公司也有利可圖。但運營的結果卻是人氣不高成本高,最終音樂也未能成為MySpace的還魂丹,氣急敗壞的默多克轟走了德沃爾夫。
默多克有這樣一句名言:“我不了解互聯網而且永遠也不會懂。不過你不必了解互聯網,只要懂得如何利用它就好。”
從MySpace來看,默多克也沒懂如何利用好互聯網。
面對近幾年MySpace的衰落,默多克曾想盡辦法自救但都無力回天。推出新服務、調整定位、人事變動、大幅裁員……所有默多克會的商業手段都沒能力挽狂瀾。這個舊時代的傳媒大亨在互聯網世界顯然沒能延續他的輝煌。 ★
推薦閱讀
“信息發布好幾天,根本沒回信兒。”為了應對本月起上漲的停車費,在CBD附近上班的陳先生幾天前就在車巢網發布信息,在單位附近尋找車位,然而至今沒有回應,無奈的他只得支付不菲的停車費,或者干脆公交出行。 首個>>>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默多克毀了MySpace
地址:http://www.sdlzkt.com/a/01/20111231/218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