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某人大代表發出一條征集兩會議案的微博,引發了廣大網友的熱議,他們紛紛獻計獻策。140個字卻引來7000多條回復,博主直呼“沒想到有這么大反響”。
通過微博“秒互動”的優勢,信息能以極快的速度廣泛傳播,這使它除了作為網民自娛自樂的一個工具外,也開始承擔起更深層的社會責任。
在中國社科院教授于建嶸發起的“隨手拍照解救乞討兒童”行動中,不僅短時間內引起了17萬多名網友的關注,一名三年前失去孩子的父親,還在此次行動中找到了丟失的兒子。這項行動不僅得到了各地公安部門的支持,也有政協委員表示,將在“兩會”提出相應提案。最新消息表明,目前已有6名兒童在這個行動中得到解救。
就在不久之前,微博還發起一項名為“溫暖玉樹,雪中送炭”的行動。由于一部分玉樹地震中受災群眾仍住在單薄帳篷中無錢買煤取暖,某微博主號召大家盡己所能助受災群眾過冬。借助微博的傳播力,這個援助倡議獲得廣泛回應,在行動中遇到的種種困難,也借微博的轉發,得到了廣泛關注和即時解決。
從上述事例中不難看出,網絡強大的傳播力,在不知不覺中引導了人們的良知和道德。有人說,互聯網改變了中國。在此之前,有多少聲勢浩大的行動,卻以悄無聲息結束。互聯網固然有浮躁的一面,但只要能為正義所用,就可以傳播善良,發揮積極的影響力。
因此,有人提議不妨以此為契機,整合網絡力量、警力、財政力量和民政力量,探索制度構架和法治推進,將類似難以解決的社會問題推入長效機制中。筆者以為,站在中國互聯網發展新階段的起點,不妨一試。一旦可行,不僅是那些煎熬中當事者的福音,更是對網絡道德的指引和社會的自我凈化。
除此之外,在“微博打拐”行動中,我們更看到了民眾與政府建立的良性互動。現在民主社會中,人們的自我組織、自我管理固然重要,也存在著成本高昂等諸多不足。在此基礎上,通過與社會資源更集中的政府部門協調互動,才能讓社會變得更加安定和諧。正如此次行動中,公安部打拐辦主任正是通過網絡與網友進行溝通,提高了工作效率。
作為一個公共開放平臺,如果一定要說“微博”有什么神奇的力量,不如說是民眾的力量。在這里,沒有等級特權,人們之間可以進行平等的對話和交流。以往被所謂的“特權”階級壓制的民眾聲音,得以真正浮出水面,形成巨大的力量,成為社會的中堅。這種力量,也將建構起全新的網絡文化規范。“微博”時代,網絡不再是虛擬世界,而成為了現實社會形態的一種表現。
推薦閱讀
Mozilla今日宣布在全球同步發布其首款正式版Firefox4移動瀏覽器,支持Android和Maemo平臺。 北京時間3月29日下午消息,Mozilla今日宣布在全球同步發布其首款正式版Firefox 4移動瀏覽器,支持Android和Maemo平臺。 下>>>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IT時代周刊:微博的良知和道德指引
地址:http://www.sdlzkt.com/a/01/20111231/219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