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秒殺”了嗎?時下,許多網購愛好者都在津津樂道于 “秒殺”話題:馬爾代夫度假,“秒殺”價1999元;iPhone手機,“秒殺”價399元……果真有這樣的好事?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由于網購領域監管不嚴格,“秒殺”目前還是“陷阱”多于“餡餅”:有的商品廣告和實際情況差之千里,有的商品在低價“秒殺”后卻需要付高于平時的運費,有的商品不實行“三包”,更有甚者,一些“釣魚”網站披著“秒殺”外衣,真實目的卻是“釣”取無知用戶的銀行卡號和密碼。
陷阱一:“秒殺”價竟高過市場價。商家把“秒殺”商品價格提前抬高,接著通過打出很低的折扣來吸引消費者的眼球,讓消費者誤以為搶到了便宜貨。比如,消費者在某家網店上看到一件標價近萬元的皮衣,用2800元的“秒殺”買到,而實際上這款皮衣在商場里的標價才不到5000元,而且還打四折。
陷阱二:消費者無奈 “二次消費”。比如,某網站搞的“99元秒殺鉆戒”活動。消費者“秒”到了一枚鉆戒后,客服人員卻告知這次“秒殺”的只是一顆裸鉆,需要再付1299元購買戒托才能拿到鉆戒;此外,“運費高過秒殺價”也是誘騙消費者“二次消費”的手段。
陷阱三:無“三包”服務。有網店老板坦言:“秒殺就是用來清理庫存的,不退不換。”
陷阱四:商品質量不盡如人意。一位消費者在某購物網站上發帖說,她在某購物網站上看到一則“秒殺”消息,時間是當天15時整。于是從14時起,她就守在電腦旁,想盡辦法盡量縮短購買的時間,等時間一到,她立刻摁下鼠標鍵,于是成功“秒殺”到一款價格9元的針織衫,怎料拿到家一落水,針織衫就掉色了。
陷阱五:名為“秒殺”,實為“釣魚”。據網絡安全公司統計,以“秒殺”為圈套的相關釣魚網站如今越來越多,它們大多是為了套取消費者的網銀密碼和動態口令。有的釣魚網站,還在“秒殺器”軟件中暗藏木馬病毒,以達到控制受害者電腦的目的。
業內人士指出,其實,“網店”相比于實體商店少的僅僅是房租、水電費、部分人工開支,商品本身的進價以及物流成本是一樣也少不了的。“一元秒殺”無非是噱頭,是一種抓取消費者眼球的促銷手段,它和前些年電器賣場開張時慣用的限時搶購 “一元家電”的性質是一樣的。限時搶購無非是利用消費者貪圖便宜的心理,加上現場人山人海的羊群效應,令消費者不由自主發狂,最終很有可能買下自己并不需要的東西。
“天上不會掉下餡餅”、“買的總沒賣的精”,在明顯低于市場價的便宜貨送上門時,消費者無論何時都不要喪失理智。
推薦閱讀
百度公司今日宣布,截止到3月29日中午12時,百度文庫的清理工作已取得顯著成效,文庫中非授權文學類作品基本清空。 3月29日消息,百度公司今日宣布,截止到3月29日中午12時,百度文庫的清理工作已取得顯著成效,文庫>>>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網購秒殺:“餡餅”還是“陷阱”?
地址:http://www.sdlzkt.com/a/01/20111231/219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