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美國資訊網站PaidContent今日撰文指出,《紐約時報》日前公布了其網絡版付費計劃,該方案一出臺即遭到不少人的反對,而且由于條款解讀模糊,令許多讀者困惑不已。
以下為文章主要內容:
《紐約時報》網絡版付費計劃從3月17日起在加拿大生效,并從周一下午開始在全美和其他國家正式實施。根據這一計劃,讀者每月付費15美元可以無限訪問《紐約時報》網站,也可以通過手機各種程序訪問網站。如果每月付費20美元,用戶則可以通過蘋果閱讀網站文章。月付35美元,讀者則可以閱讀網站所有數字內容。
然而,《紐約時報》付費計劃面臨的最大障礙是如何讓人們從觀念上接受這種改變,尤其是該方案又是如此靈活和復雜。在紐約時報宣布了付費計劃以后,外界的反應已有所報道。大多數反對者仍堅持原有立場,而贊成某種形式數字付費模式的人則傾向于別的辦法。也有人準備或愿意付費,但現實情況讓他們倍感困惑。
也有人說《紐約時報》的付費計劃“令人反感”,因為所有人都清楚《紐約時報》的整體盈利狀況,尤其是旗下網站的廣告收入還不錯時,所以,對訪問該網站進行收費是“令人反感的行為”。紐約時報公司負責在線運營的主管馬丁·尼森霍爾茨(Martin Nisenholtz)表示,“讀者接受現實的過程不會特別漫長”。
別忘了,紐約時報高層從一開始就堅持付費計劃的靈活性,讀者仍可以通過博客和社交網站的鏈接免費閱讀新聞。讀者困惑是造成上述問題的部分原因。“付費墻就等同于拒絕訪問”比“付費墻有許多窗戶和小狗門”更容易理解。付費墻還等同于“膝跳反射”,“因為他們正在筑起一道實實在在的墻,讓每個想進入的人進不去。”
也有一部分人堅持《紐約時報》沒有“付費墻”,畢竟,每個人每月還可免費閱讀《紐約時報》網站上20篇文章。但解讀上的模糊引起了讀者的困惑。正是由于這一點,紐約時報遭受了一定的批評。這是一個復雜的計劃,一系列選擇和價格安排專門針對于相對少數的人——估計會經常撞上“收費墻”的大概15%的讀者。
除了智能手機的收費不同于平板電腦以外,有些條款的解釋同樣令人感到困惑。例如,讀者原本以為社交網站鏈接不會被計入直接訪問的次數,但《紐約時報》在其問答中稱,它還將包括在整體計數文章中,搜索引擎的鏈接也遭遇了這種問題。靈活性也不容易理解。尼森霍爾茨表示,付費項目的推出正是為了滿足消費者的需要。還好,他沒有直接說消費者需要困惑。
按照他的說法,《紐約時報》是應消費者的要求推出這項服務的。雖然許多人堅持認為他們對付費閱讀不反感,但調查結果并沒有證明這一點。大多數受訪者(尤其是《紐約時報》的忠實讀者)表示,他們不希望每次登陸時,還要對每篇文章99美分的付費思前想后。他們想要的仍是免費服務,而且還可以長期免費訪問。
推薦閱讀
繼3月15日50位作家聯合聲討百度文庫及24日雙方談判破裂后,昨日下午,百度發表聲明就“傷害了一些作家的感情表示抱歉”,并表示3天內徹底處理文庫中文學作品類侵權文檔。但百度的這一舉動并未得到包括作家、出版商及>>>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紐約時報付費標準被指混亂令讀者困惑
地址:http://www.sdlzkt.com/a/01/20111231/219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