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國外媒體于3月18日發布分析文章,就華爾街各大投資銀行協助中國企業在美國IPO過程中估值時遇到的問題進行了分析。
以下為分析文章全文:
華爾街機構一直對協助中國企業在美國IPO非常感興趣,但是要為中國企業準確地估值卻是個頭疼的問題。
對美國機構來說,為中國企業估值要注意一系列特別的問題,因為這些迅速成長的中國企業往往盈利都十分有限。他們的股票一旦在公開市場上上市,常常會發生一些比較極端的現象:要么暴漲,要么暴跌。
紐交所泛歐交易集團新股上市主管斯科特·考特勒(Scott Cutler)表示,“到底應該為這些公司的發展投資多少錢,投資者們對此意見不一。”
這不是個容易的決定,但是各大銀行都樂于嘗試,因為投資者大都看好快速成長的企業。隨著市場逐漸恢復景氣,投資者也開始將他們的投資策略從穩健型股票轉向高回報型股票。
中國經濟目前正在快速發展擴張階段,同時也為投資者們提供了大量的新機遇。但也有不少中國企業的成功來得并不算光彩,雖然這些公司正在從事新興的互聯網業務,但是他們僅僅是抄襲了美國同類成功企業的產品,因此導致了美國投資者對這類中國公司發展前景的擔憂。
各大華爾街銀行都對中國企業的IPO充滿了興趣。根據全球知名的市場信息和投資者數據提供商Ipreo的數據,在過去的14個月當中,高盛集團,德意志銀行以及花旗銀行在這一領域里都作出了一些比較大的動作。
該數據顯示,高盛集團是協助中國企業在美國IPO的第一大投行,從2010年開始,高盛已經協助8家中國企業在美國上市,平均首日上市收漲達41%。
從企業的角度而言這一漲幅可謂天文數字——一般來說,證券包銷人希望的首日漲幅應該為10%到15%之間。這樣的漲幅能夠有效的控制投資者的風險,但卻無法滿足發行方對發售股票價值最大化的期望。
排名第九的德意志銀行從去年開始總共協助了3家中國企業在美國上市,但平均首日上市收漲達57%,上市一個月以后股價高于IPO價格57%。
而排名第七位的花旗銀行同期總共協助4家中國企業在美國上市,但平均首日上市收跌8%,一個月后股價僅高于IPO價格17%。
一些中國公司對他們股票上市后大漲表現出了極度的不滿。中國電子商務公司當當網于2010年12月在美國上市,上市首日股價漲幅高達87%。當當網CEO李國慶在博客上公開抱怨說摩根斯坦利應該對估價過低負責。
李國慶于當當網上市后在微博中寫道:“我后悔沒有把這筆業務交給高盛……我要公開揭露這些投資銀行,包括摩根斯坦利。”
之后,當當網的股價維持在19.12美元到19.5美元之間,略高于其16美元的IPO價格,與IPO之前證券承銷商預期的估值相近。
IPO研究公司Renaissance Capital資深分析師尼克·埃因霍恩(Nick Einhorn)表示,中國企業的IPO往往規模都比較小,這意味著作為公開上市的股票,其價格和表現都更容易受到個體投資者的態度和判斷的影響。
除此之外,吸引投資者的另一特質——高速發展——也使得給股票估值更加復雜困難。埃因霍恩表示,“企業發展的越快,就越難用一個相對固定的價格對其進行估值。”
推薦閱讀
周鴻祎已經流露出“功成身退,轉做投資”的想法。因此,市場人士擔憂,一旦周鴻祎離職,將對公司股價造成影響。而作為公司的核心人物,周鴻祎的去留也將左右著公司未來的前途。 奇虎360(以下簡稱360)本周一(3月14日)>>>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外媒稱華爾街為中國企業IPO估值令人頭疼
地址:http://www.sdlzkt.com/a/01/20111231/220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