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阿里巴巴首席執行官衛哲引咎辭職的消息一出來,劉興亮嘗試著撥打了衛哲的手機,與一般熱門新聞當事人不一樣的是,衛哲的手機居然接通了,“先休息一段時間,具體職務都不會當了,但不會離開阿里。”
劉興亮是中國最早做博客的人。一周前,他與衛哲才有過一場近兩個小時的聊天。2月12日,劉興亮接到衛哲的短信與電話,才想起與衛哲有約,事實上接電話時劉興亮與他的十多個高中同學正在西湖邊上喝酒,微醺的他首先想到改約,但衛哲說3點間均未安排其他事情,劉興亮隨即赴約。
在阿里巴巴濱江總部的辦公室里,劉與衛哲泛聊,聊阿里巴巴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衛哲談到了阿里巴巴的購并策略,對于阿里的驕傲感,或者說是對馬云價值觀的推崇。
衛哲帶劉細細參觀了阿里巴巴,除了數據演示大廳,還去了機房,說這些一般是不讓進來的。還去了食堂,去了健身房,還有超市。對阿里巴巴的成就感在那個時候是不需要裝的。
“現在想想12日的情景,還是有些跡象的。”劉這樣描述,談到未來的合作,衛哲沒有一下子把事情都直接攬到自己身上,不少事情他認為應該找誰誰最好。不過,他說B2B的事情他會全力,不知道以后他能不能使上力氣了。
傳言
2月22日,香港恒生指數開盤跌1.34%,路透社報道將其原因歸結為:受中東動亂加劇與阿里巴巴更換首席執行官拖累股價下跌。
2009-2010年分別有1219名及1107名簽約的中國供應商涉及詐騙全球買家。100多名銷售人員被開除,阿里巴巴拿出170萬美元賠償受害者。
騙子們被關的賬戶并不是真正的實體,這些賬號有很多是有組織的同一騙子,他們熟悉阿里巴巴B2B平臺的檢驗流程,能夠規避審查、造假證明。
“欺詐門”引發人事地震,阿里巴巴的首席執行官衛哲及首席運營官李旭暉引咎辭職,淘寶網CEO陸兆禧接任首席執行官,阿里巴巴董事會成員數目減至11位。
坊間對此事的猜測五花八門,公司政治斗爭,馬云卸磨殺驢,衛哲是受害者……阿里巴巴的官方解釋是為捍衛阿里巴巴的價值觀。
不管什么樣的猜測,可以斷定的是,一如繼往,馬云把這一件“家丑”變成了一場積極意義的“秀”。
“今年3·15晚會原定的主題是淘寶的假貨與阿里巴巴的欺詐門,馬云與他的阿里巴巴獲悉后決定開展自查自糾,把這個事提前變成了一場公關秀。”上海電子商務領域的一位領軍人物這樣解釋,他認為,這才是衛哲與李旭輝引咎辭職的導火索,“必須有人為此付出代價”。
這個說法亦在圈內流傳。3·15晚會的力量是:在黑幕被揭之后,2008年分眾無線三個月后關閉,2009年百度競價排名的廢除。
在上述上海電子商務領域人士的解讀中,導致衛哲“下課”的原因有三,除上述導火索外,還有來自阿里巴巴業績增長乏力與馬云以小搏大面對大股東雅虎的原因。
阿里巴巴在上市前引入衛哲出任首席執行官。加入阿里巴巴之前,衛哲曾在投行與百安居擔任高管。阿里巴巴在路演時大受追捧,阿里巴巴市值達到260億美元,阿里集團躋身全球三大互聯網公司之列。
阿里巴巴上市前,平均增速超過100%。上市后的阿里巴巴未能保持上市前的高速增長,2009年,阿里巴巴凈利甚至下滑12.3%。
據阿里巴巴2010年三季報,該季度阿里巴巴公司總營收約14.5億元,其付費會員已超過了100萬,注冊會員超過5670萬。
不過,這家公司的掌門人衛哲在2009年度香港上市企業(內資)薪酬排行榜上,以6479萬港元(5697萬元)名列榜首。衛哲還拿到了4800萬股阿里巴巴的股權,這個回報超過了跟隨馬云征戰多年的“18羅漢”中的多數人。
另外,阿里巴巴大股東雅虎的“巴茨”則遠非昔日的楊致遠,對于以小搏大的馬云而言,保持高管團隊的一致性就顯得尤為重要,然而 “外來的和尚”衛哲顯然不是低調的人。
一位知情人士透露,衛哲上任后許多阿里巴巴“老臣”并不買賬,這就有了2007年底阿里八高管集體離職事件中,李旭輝當時也“被學習”了,但2008年中期復出。
此次,阿里巴巴價值觀的主要建立人、首席運營官關明生領銜自查之后,除了啟用當初為阿里巴巴血戰環球資源的陸兆禧(時為廣東大區經理)之外,知情人士稱,2007年去加拿大學習的前阿里巴巴首席運營官李琪也將復出。李琪于2000年加入阿里巴巴公司。
基因
從中國黃頁到為外經貿部建立大網,再到1999年的創業,馬云在電子商務領域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道路。
國外B2B電子商務基本上是針對大中型企業的需求而設置相應功能,但馬云反其道而為之,為中國更多的中小企業服務,迄今,阿里巴巴上依然幾無大企業的身影。
這樣的道路正是阿里巴巴的基因所在。
“我是一位很苦惱的女孩。剛剛出來創業,去年開業到年底已經虧了2萬多塊了。去年公司沒錢我借了錢成為阿里的誠信通會員,原以為可以做成一筆外貿單子,讓我還了這個債也是好的,但到現在每次只有詢盤的電話卻沒有一個成功的。”
“我的生意還怎么做呢?我后面的路該怎么走呢?請好心的朋友們幫幫我好嗎?”
這曾是阿里巴巴上廣泛流傳的一個網帖,至今仍有頗多轉載。她在最后留下了她的QQ號與電郵。盡管沒有多大損失,但像她這樣遭遇的人并非少數,上海興蘊鑫金屬制品有限公司一直是阿里巴巴的老客戶,但5年來,這家公司未曾從阿里巴巴獲得一分錢的訂單,“就當是企業的網站了吧!”
選擇為中小企業服務,馬云們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大企業拉不來,中國有太多的中小企業,拉過來再說,2300元的收費是可以接受的。
“2004年前的阿里巴巴,基本上是靠‘忽悠’。”業界很多人都這么說。阿里巴巴一直以來正是在這些方面遭遇質疑。
2300塊僅僅是進場費,是一塊不干膠,為的是粘住中小企業。一位廣東的供應商,仔細調查過數百家進入阿里巴巴的中國高級供應商,發現平均每年每家的投入費用約為8萬元,較高為30萬元。
這些企業中,真正賺錢的只有不到20%,保本的30%,有一半企業是在虧本(從阿里巴巴網站平臺上真正通過B2B模式拿到的訂單賺到的錢不夠投入的費用)。
進場的企業眾多,但買家并非與供應商一樣增長,但每天的幾十封查詢數量中,有一半是 “尼日利亞騙局(一種行騙手法,因源于尼日利亞而得名)”,有一部分信息完整的詢價信息,還有一些阿里巴巴網站發過來的匹配詢盤,但這些匹配詢盤由阿里群發,大量信息并未能讓更多的供應商成交,過多的垃圾信息,即使有一些成交的價值信息卻讓更多的供應商成為血拼價格的對手,做成的生意亦賺不了多少錢。
2003年前,一個由老外創辦的電子商務網站環球資源本未將阿里巴巴放在眼里,在環球資源,它的收費比阿里巴巴更高一些,報價為18萬元-50萬元每年,平均費用在20萬左右,但立足海外的好處就是它的查詢數量不多,卻比較穩定,每天亦會有一些其他公司的廣告,但這些詢盤相對有效,也不會引起大規模血拼價格現象的出現。
后來的發展出乎環球資源的意料,2003年5月,阿里巴巴實現每天營業額達到100萬元,2004年,實現每天盈利100萬元,環球資源被甩在了身后。
實現這一跨越的是阿里巴巴有5000多人的銷售團隊 (這一數據有說法接近10000人),這些銷售人員拿著每月1600元的底薪 (最初為800元),而主要收入則來源于業務提成,業務提成分為ABC三檔,平均提成率為20%多,基本每個員工能拿到4000-5000元的月收入,優異者則更多。
從這個意義上,阿里巴巴更像一個銷售公司,反觀在此方面落后的環球資源,一家有30多年歷史的納斯達克上市公司,到中國大陸開展業務20多年,在國內設有40多個辦事處,卻只擁有工作人員900名。
“業務員天天纏著你,又要你入會,又要叫你去參展,他們不管你的企業到底有沒實力,只知道極力推薦你入會或是去做他們的高級供應商,或是去國外參展。”上述廣東供應商說。談到這些推廣手法,這位供應商非常反感:他們“就像是糞便上的蒼蠅一樣”。 上一頁1 2 下一頁
推薦閱讀
目前Groupon擁有5100萬注冊用戶,他們都能夠通過電子郵件收到Groupon發出的團購促銷信息。Groupon希望在今年年內注冊用戶能夠增加到1.5億人。同時,Groupon還希望能夠獲得更多來自電子郵件促銷之外的收益。內森在Gro>>>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馬云的阿里巴巴“表里”:訴求與現實
地址:http://www.sdlzkt.com/a/01/20111231/222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