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維權愛打悲情牌、戲謔牌
在互聯網、手機等新媒體的放大下,一個小小的案例很容易演變成一場口誅筆伐的線上全民運動。從普通百姓到政法干部,都認為“上訴不如上訪,上訪不如上網”。
日前,上海發展戰略研究所謝耘耕工作室發布的《2010年中國公民的網絡表達與公共管理分析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公民個人運用新媒體進行維權,已經由個別偶然的成功案例,發展成為普遍的維權觀念。目前國內一些公共事件解決過程中,已經形成了一種新的模式:網絡(BBS、微博、博客或手機等)提出議題——傳統媒體關注——全社會參與——政府行為。
而在各種網絡手段中,微博以其簡單性、低門檻、手機綁定、經濟型、交互性、即時性等功能,給公民維權帶來巨變。
僅2010年,微博就促成了25例公民重要網絡維權事件。2010年9月1日,患四年塵肺病的鐘光偉注冊了署名為“鐘光偉2010”的微博,用700多篇微博講述自己的遭遇;2010年9月17日11時19分,出生于江西宜黃農村的女孩鐘如九開通微博,幾個小時內,她的微博被廣泛轉發,“宜黃拆遷案”也迅速得到關注;2010年11月,父親被拆遷隊打死的復旦大學在讀博士生孟建偉也通過微博,讓網友看到了他的“三天奔喪日記”。
報告還顯示,在網絡維權事件中,維權者往往打出悲情牌、戲謔牌來引發輿論關注。上海“釣魚”執法案中,孫中界以斷指來表達不滿;職業病維權的張海超則使用“開胸驗肺”來喚起關注;諸多反拆遷案件中,維權者不惜通過自焚等極端方式來獲得媒體和公眾對弱勢群體的同情。
“縣處級”干部最怕網絡監督
報告還顯示,網絡除承擔起維權功能,更引發網民自發進行網絡監督。而在2010年影響較大的網絡監督事件中,官員或家屬的不當言行成為網絡監督焦點。“打人”成為
推薦閱讀
谷歌對此回應稱:“正如我們之前所述,我們對誤收集未加密Wi-Fi網絡中的有效數據感到極為抱歉。在意識到該問題后,我們的街景車隊立即停止收集一切Wi-Fi數據,并通知監管機構。盡管已多次承認這是一個錯誤,但我們相>>>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研究顯示網絡成維權首選渠道
地址:http://www.sdlzkt.com/a/01/20111231/226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