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影片、影院租金、供求失衡、黃牛黨……
中國電影票房到底有幾分真假?電影票房統計為何如此困難?中國電影票房統計機制中,還存在更大黑洞。
1月7日,國家電影局在年度通氣會上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2010年全國城市影院總票房達到101.72億元,大大超越2009年的62.06億元。
振奮人心的數字還有很多:中國正以每天增加4.3塊銀幕的速度建設新影院,截至2010年12月底,中國銀幕總數已突破6200塊,僅次于美國和印度,居世界第三。
而這僅僅是大戲的序幕,高潮還在后面。IM A X已經把擬在華興建的影院數量增加15家,至96家;韓國LotteC inem as計劃今年在中國興建30座影院;萬達院線、大地院線都計劃在今年增加200來塊銀幕;保利博納、橙天嘉禾、星美國際、華誼兄弟等公司也紛紛加速影院建設。照此態勢,“不出10年,中國電影行業的規模將位居全球之首。”德州儀器(Texas Instrum ents)數字影院技術部營銷主管托尼·亞當斯(T onyA dam son)表示。
按理說,銀幕數暴增,投資主體多元化,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結果應該是票價降低。實際卻是,2010年的全國平均票價比2009年的全國平均票價高出10元,漲幅超過36%。更讓人難以理解的是,北、上、廣、深的主流影院標價普遍是每部片80元,院線公司卻聲稱票價已經開始“跳水”。
究竟,誰在幕后推高中國電影票價?
真正用80元買票的人數不到10%
電影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0年全國城市影院總票房達到101 .72億元,大大超越2009年的62.06億元。2010年觀影人次則在2 .5億左右,相比2009年僅增加19%。
按照“總票房/觀影人次=平均票價”計算,2010年的全國平均票價為40.4元,而2009年的平均票價則為29.6元,整整漲了10.8元,大大跑贏CPI。
事實上,“大家在影院看到80元、100元的票價,真正用80元買票的人數不到10%,各影院都會推出會員價、團購價、特價場等打折措施。眼下正值賀歲檔期,聯合院線擁有160家影院,600塊銀幕,是全國最大的院線,現在我們院線統計到的全國平均票價還不到30元。”上海聯合院線經理吳鶴滬對南都記者坦言。
這意味著電影市場存在“虛火”。“真正看電影的人沒多少,電影票送來送去的卻很多。加上新、老黃牛黨炒賣,阿凡達等大片票價達到歷史高點,帶動整體票房上漲。”一知名院線公司營銷總監陳偉告訴南都記者,高票房或高票價的生成路徑與資本操作手法大抵一致,都是扭曲需求進行掠奪財富的演習。
3D電影推高票價?
國際游資早已對中國電影市場虎視眈眈。據國外媒體報道,時代華納早在2005年,就在中國各地超過70家影院注入資金,并在中國制作華語電影。而IMA X已經把擬在華興建的影院數量增加15家,至96家,同時還與華誼兄弟聯手制作了《唐山大地震》。此類做法的好處在于,既不用受中國每年引進外國電影不能超過20部的限制,又可以控制中國電影產業上下游資源,類似于上市公司和莊家攜手操縱股市。
這樣的“莊家”,志在長遠。
由于電影不是生活必需品,所以輿論造勢成為關鍵的環節。從2005年開始,《品味周刊》等國際知名娛樂雜志就推出中文版,《好萊塢報道》也在中國開設了分部,它們為阿凡達式的3D巨幕狂潮席卷中國做好鋪墊。
事實上,“今年票價整體拉高的主要誘因確實是‘3D來襲’。”陳偉告訴記者,像《阿凡達》、《創戰紀》這樣的3D影片,150元票價也滿場,黃牛黨的價格更是炒到好幾百,而《唐山大地震》也通過11塊IM A X銀幕創造了200萬美元票房,每塊IM A X銀幕的票房產出是該片其他版本的7.4倍。
通常,好萊塢電影工業的成本分配比例中,宣傳成本要占整個影片投資的1/2,而國產電影的宣傳經費占總成本不過1/10.
炒作路徑一目了然
“票房的火紅倒推巨幕豪華影院投資的熱潮,影院快速擴張的結果是,房地產商坐地起價,哄抬影院租金,聽說A公司出280萬租金,B公司就要掏320萬租金,整個市場已經開始瘋狂。很少有人會理性分析投入產出比,所以大家會說,地產的泡沫已經直接進入電影行業,體現在票價上。”吳鶴滬告訴記者,蓋房子的、挖煤的等各式資本現在都涌過來拍電影、建影院。
這種熱鬧景象正是大炒家所喜歡看到的,“以小博大的結果自然是,小影院、小院線、小投資商賠本賺吆喝,而豪華影院、大院線、大投資商則是賺得盆滿缽滿。”吳鶴滬給記者舉了實際例子,《盜夢空間》一上線,上海一家頗高端的影院就聯手團購網站,推出“兩張普通票+2杯可樂+1個爆米花+1個冰激凌僅68元”的套餐價,一下子把周邊中小影院的客流都吸納過去,制造出“天天排長龍”的虛假需求,而其他影院則是門庭冷落。
大影院這種炒作手法穩賺不賠。一方面,套餐里的電影票按最低票價15元/張出售,不違規不違法,而食品飲料的38元則完全歸影院進賬,不需要跟票房收入一樣,既要跟制片方、發行方一起分成,還要繳納稅費;另一方面,團購票也好,會員價也罷,可以人為制造市場饑餓感,將全價票、打折票一股腦兒全傾銷出去。而要知道,“影院賣座跟航空公司賣機票的機理是一樣的,無論是一個人看電影還是一千個人看電影,影院所需付出的成本幾乎一致。”吳鶴滬說。
而對于制片方來說,通過終端放映渠道制造“票源緊張”,一方面可以提升影片的影響力,另一方面也會將同檔期的其他影片票房吸納過來。因此,“幾乎所有的電影兌換票都不會注明具體的電影名稱。”廣州天河一家影院的售票小姐琳達稱。
凡此巧妙布局,也是官方統計的平均票價高于院線公司實際票價的奧妙所在。
監管不足讓“炒家”相中國內電影市場
據悉,目前官方統計的數據來源是,通過國家電影專項資金辦公室的計算機票房終端系統來掌握的,觀影人次是按影院的電腦售票計算。而實際的觀影人次還有手撕票、機構系統專場等。
而且,很多影院都會提供網上購票的服務,這些網絡售票端口都是由影院的售票系統供應商運營維護,并收取相應提成。這就意味著,電腦售票系統一方面是市場的監督者,另一方面又參與市場營收,既是裁判又是運動員。
在某種程度上,這種監管不足也是炒家相中中國電影市場坐莊的原因所在。除了中國電影消費是個蓬勃發展的市場之外,更重要的是,這個市場有一定的封閉性,內外的信息交流存在一定落差,容易通過炒作達到高潮。
電影局的內部人員告訴記者,“如果要知道截至上周日晚上12點的票房,那要到下周一的下午或者晚上,才能知道。”該工作人員承認,官方的票房統計其實并不全面。
面對這片尚未完全開墾的中國電影市場,炒作者焉能不出重拳?
進入論壇>>推薦閱讀
記者今天從北京市藥監局獲悉:一年來市藥監局監測到IP地址在北京的非法涉藥網站41個,全部移交通信管理部門予以關閉;檢測到IP地址為境外或外省的非法涉藥網站205個,已報請國家通信管理部門關閉。 記者今天從北京市>>>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電影票價虛高幕后有推手 原價票購買人數低
地址:http://www.sdlzkt.com/a/01/20111231/226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