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值高企
還記得Webvan嗎?這是一家2000年3月上市的網絡雜貨鋪,它曾經是互聯網泡沫時期最受IPO(首次公開招股)市場期待的企業,但現在,卻被視為那一時期最大的災難。
斗轉星移,轉眼11年過去了,業界對Facebook的狂熱及其高企的估值引發了泡沫2.0的擔憂。
高盛的銀行家要求他們的私人理財客戶在一周內決定是否參與Facebook專項投資基金。該基金的最低申購額度為200萬美元,對Facebook的估值則達到了驚人的500億美元。
高盛的客戶期待著能夠在周四,也就是截止日期前幾個小時,獲得一份100頁的財務文件,以便了解Facebook的狀況。對他們而言,整件事情“有點像回到了1999年”。
由于高盛最近對Facebook注資4.5億美元,并且承諾將成立一只總額15億美元的專項投資基金,使得Facebook成為了新一輪辯論的導火索,而辯論的主題則是:這些熱門互聯網企業是否擁有足夠的盈利能力,支撐華爾街的高預期。
據投行人士透露,Facebook有望于2012年底IPO,而美國微博網站Twitter和團購網站Groupon則可能先行一步,后兩家企業將被視為互聯網歷史上增速最快的公司。
LinkedIn更是迫不及待。這家擁有8500萬用戶的職業社交網站已經聘請了銀行家,并計劃今年上市。
據媒體報道,Facebook去年的收入總額約為20億美元,而500億美元的估值則達到了收入的25倍。谷歌為9倍,亞馬遜則僅為2.5倍。
根據摩根大通最近發布的一份報告,Facebook每用戶平均收入為4美元,谷歌為24美元,雅虎為8美元。
參股Facebook的美國風險投資公司Saints Capital董事總經理肯·索耶(Ken Sawyer)認為,這一切都表明,按照傳統的財務指標來看,Facebook的估值很高。
但他認為,投資者不應只關注當前財務回報,而應把重點放在企業的業務轉型潛力上。
“這取決于你看待世界的方式,”索耶說,“如果你相信,利用這種社交網絡結構可以改變企業獲取用戶的方式,那么這種估值就很便宜。”
他認為,正如谷歌的搜索廣告徹底改變了企業與用戶的接處方式一樣,Facebook的5億用戶群也已經幫助社交游戲開發商Zynga和約會服務Zoosk吸引了數千萬用戶。
隨著Facebook逐漸推出更多盈利方式,例如從其他企業借助其平臺獲取的收入中抽取分成,機會將非常可觀。
全球現象
Facebook誕生于哈佛大學的寢室,它的初衷是幫助同學相互聯系。如今,Facebook已經成為了一個全球現象,45歲以上與24歲以下的用戶人數基本相當。
根據美國互聯網流量監測機構comScore的數據,2010年,Facebook取代谷歌成為美國訪問量最大的網站。去年第三季度,在美國顯示廣告的展示量中,Facebook幾乎占到四分之一。
其他一些年輕的社交網絡企業也在經歷著類似的增長。
Twitter已經成為了明星和政客與粉絲聯系的必備工具,該網站目前擁有1.75億用戶,在最新一輪風險投資中也獲得了37億美元的估值。
Groupon最近宣布了一項9.5億美元的融資計劃。有一家市場研究機構估計,該公司的估值達到78億美元。
谷歌工程師唐·道奇(Don Dodge)上周二通過博客表示,Facebook和Groupon等頂級廠商的高估值通常都物有所值。他認為,當投資者推高商業前景并不明朗的三線企業估值時,泡沫才會出現。
與上世紀90年代末的情況不同,當前的互聯網熱門企業都是私人持股,無法通過公開市場購買。但是不斷發展的二級市場已經提供了一些機會,使得符合要求(例如凈資產達到某一最低限)的投資者可以買賣這些公司的股票。
高盛計劃面向私人理財客戶融資15億美元,并成立一只專項Facebook投資基金。
與公開上市不同,獲得這類投資的企業無需提供詳細的財報,并披露信息。但這卻引發了外界的擔憂。
“部分交易的估值讓人感覺像是非理性繁榮。”美國風險投資公司Allegis Capital創始人羅伯特·阿克曼(Robert Ackerman)說,“對Facebook而言,或許合理,但其他一些雞犬升天的股票卻未必。”
另外,在新一代互聯網明星企業交易的私有股票市場中,規則也有所不同。
美國投資研究公司BGC Financial分析師科林·吉利斯(Colin Gillis)表示,由于無法做空私有公司股票,因此只存在上漲壓力,而不存在下跌壓力。
“市場力量并不平衡。”他說。
進入論壇>>推薦閱讀
記者隨后采訪陶宏開本人,他表示是和這家網戒機構有關系。“2007年在山東開講座的時候,當地的心理協會的負責人找到我,希望和他們一起幫助孩子戒除網癮,我就答應了”,陶宏開表示,他只是偶爾去講講課,并沒有介入>>>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Facebook估值過高 引發業內對第二輪互聯網泡沫的擔憂
地址:http://www.sdlzkt.com/a/01/20111231/227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