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不會讓閱讀消失,反而會讓跨界閱讀變得更容易,但前提是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
亞馬遜的Kindle電子書、蘋果iPad等便攜設備,正在讓閱讀變得無處不在。這是網絡的好處,也是中國臺灣圖書出版人郝明義在《越讀者》一書中想要表達的觀點。不過,郝明義在強調網絡讓跨界閱讀(“越讀”)變得更容易之外,重點分享了如何在網絡時代“越讀”的心得,如何在面對海量網絡信息時也不至于思維混亂,成為知識結構模糊、不懂得享受閱讀樂趣的“第三類文盲”。
越讀時代的到來
關于互聯(lián)網帶來的影響,克里斯·安德森在《長尾理論》(The Long Tail: Why the Future of Business is Selling Less of More)中大加褒贊:在商品種類應有盡有的互聯(lián)網上,無窮大的貨架空間使得“長尾式”多樣化的產品銷售成為可能。
而安德魯·基恩卻在《網民的狂歡》(The Cult of the Amateur : How Today´s Internet is Killing Our Culture)中提醒人們注意網絡的負面效應:網絡民主需要人們付出慘痛的代價,“讀者和作者、事實和虛構、發(fā)明和現(xiàn)實之間界限模糊,使人們很難認清客觀現(xiàn)實。”
郝明義的態(tài)度則顯得中庸理性,“網絡的出現(xiàn)與發(fā)達,給每個為知識結構的切割與零碎化而苦的人,都打開了兩個可能。”網絡有可能讓知識密林的深度與廣度都爆增了十倍、百倍,自己卻苦于無從使用;網絡也有可能是自阿里巴巴以來所能想象的最大的開門咒語的百倍擴大。就看你如何利用網絡,如何閱讀。
翻開人類的歷史,我們總是拼命想把閱讀的監(jiān)視器變得更加簡便。文字和圖畫,早期刻在石頭上、動物甲殼上、竹子上,后來寫到皮革上、紙張上,再后來印刷、裝訂成冊,直到現(xiàn)在的電子與數(shù)字形態(tài),可以用手提電腦、PDA和手機等媒介顯示,這一切無非都是為了閱讀的方便。我們一直希望閱讀的能力與機會能惠及越來越多的人。
當然,事情也有另外的一面,閱讀越是方便,我們越是不想閱讀。人性如此,從來如此。早在宋代,蘇東坡就在《李氏山房藏書記》中感嘆過去書籍不易獲得的時代,大家愿意千里迢迢尋一本自己想讀的書,但到了書籍豐富起來的時候,卻反而開始不愛讀書,只沉迷于“游談無根”(八卦)。到了清朝,書籍出版得更多了,袁枚寫《黃生借書說》,感嘆就比蘇東坡的時代又多了一層。現(xiàn)在網絡時代,閱讀無處不在,人們面臨前所未有的背離閱讀的危險。網絡挾帶的大量音視頻文件,沖擊了文字的閱讀。
郝明義提醒大家重新思考文字和書籍的意義,“人類對世界認知的方式,先是有觀察,再用圖像、肢體表達、音樂、言語,之后再發(fā)展出文字表達。在文字出現(xiàn)之前,人類的‘閱讀’并不是不存在的——只是以聲音、圖像、氣味、觸感,甚至意念而存在的。”網絡其實讓我們基因中的很多感官作用,被重新喚醒和恢復。郝明義認為,網絡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認知方式,讓人類重歸全觀的認知體驗。
面對網絡,我們需要擔心的,與其說是這些發(fā)展會不會破壞文字和書籍閱讀,不如說是如何讓文字和書籍閱讀,配合這些既古老又新興的多媒體閱讀形式,一起產生新的作用,也就是越界的作用。“在網絡與書籍交互激蕩出綿延無垠的密林之時,只有懂得超越界線的讀者,才能盡享廣闊天地里的一切豐饒,否則局限于既有觀念與習慣,只能茫然失措,和那個‘深處豐饒之中,卻逐漸饑餓致死’的原始人沒有什么不同。”
“這是個越界的時代。人類和動物的器官在越界,太空探索和旅行在越界,所有夢想在越界。而越界的起因,正在于知識與閱讀的越界。”郝明義覺得,網絡讓知識與閱讀的越界成為可能,那么這就是一切的基礎,也是網絡的意義,關鍵是如何越讀。沿著這條線去看《越讀者》,便會發(fā)現(xiàn)它在網絡時代的真正價值。
越讀者如何煉成
胡適說:“為學要如金字塔,要能廣大要能高。”郝明義對此很推崇,他覺得閱讀也應像為學,博大精深、跨越邊界,但需要首先解決的問題是:我們怎么找到那個屬于自己的“專門學問”作為中心。對一個普通讀者而言,如果不用“學問”這個字眼,起碼是怎么先找到自己的“專門閱讀興趣”作為中心。“只有當這個問題解決,閱讀的金字塔理論才能為我們所用。”
但是很不幸的是,中國的教育制度讓我們找不到這樣的中心。一個理想的過程是:小學,建立充分的識字能力與自己閱讀的基本能力;中學,開設隨意而廣泛的閱讀探索,并在其中發(fā)現(xiàn)一個自己感興趣的方向,決定進大學攻讀相關的科系;進了大學,主修科系是建一條專門的獨特門徑,選修及旁聽則建立間接但相輔助的廣博;大學后教育,或走上社會后的自修教育,則沿著已經開好的途徑繼續(xù)向前開拓,還會隨機遭遇一些意外的奇花異草,另辟蹊徑。
中國的教育制度是“一考定終身”,從小學到中學都沒有機會廣泛、隨意地閱讀,到了大學之后更加松懈、更加沒有方向了。郝明義在本書的第一部分就闡述了“學校帶來的一些困惑”。不過,他又說,“除了愛情,沒有事情像閱讀這樣讓我們覺得,遲來的開始也可以如此美好。”所以,在本書的第二部分,他開始教我們學校沒教的事情,如何對待這遲來的閱讀。
郝明義認為,閱讀可以、也應該滿足多種需求,有生存需求的閱讀、思想需求的閱讀、工具需求的閱讀與休閑需求的閱讀。他又將其分別比喻為飲食中的“主食”、“美食”、“蔬果”和“甜食”,如同身體的健康需要“飲食平衡”一樣,精神的健康也需要“閱讀的平衡”。在你找到自己感興趣的閱讀題目之后,再將這四種“飲食”搭配來看,便可以形成自己的專門閱讀興趣,也就可以將其當成中心,或者胡適所說的“專門學問”。從這個專門閱讀興趣出發(fā),閱讀的金字塔理論才逐漸使得上力。
本書講到的很多其他閱讀技巧也值得玩味,比如在第五部分中講到如何讓閱讀時間零存整取,如何營造一種舒適的閱讀環(huán)境,如何使用書店、圖書館,以及關于書架與藏書的奧妙;在第六部分還介紹了諸葛亮、陶淵明、朱熹、蘇東坡是怎樣讀書的,做筆記的方法等等。網絡當然也是其重要的一個工具,但一切閱讀技巧都是為了搭建我們“閱讀的金字塔”。
“掌握了閱讀方法之后,就可以嘗試往前跨一步的挑戰(zhàn)、往旁跨一步的挑戰(zhàn)了。”往前跨一步,就是在你原來感興趣的閱讀領域,往原來你覺得深奧而不愿意碰觸的方向走一步。往旁跨一步,就是在原來感興趣的閱讀領域,往旁邊先前覺得有點距離的領域跨一步。“金字塔”便逐漸構成,自己也真正地成為了“越讀者”。
閱讀金字塔構建的過程與方法,一樣適用于網絡時代,網絡只是浩瀚書籍的一種存在形式。在本書第五部分中,網絡也像圖書館與書店一樣被當成閱讀的工具。網絡書店的搜索引擎有時候會發(fā)揮奇妙的作用。但是當你通過一些關鍵字無法搜索到自己想要的圖書時,一個稱職且熟悉圖書的書店店員,則可以幫你找到你想要的圖書。這就是網絡書店與實體書店的互補關系。但要明確,網絡只是工具,而閱讀是在其之上的事情,甚至是一種境界。
郝明義以柏拉圖《會飲篇》中談到的愛情境界為靈感,最終將閱讀歷程畫出了七道階梯:第一道,你關心、思考的,是如何讓自己更美好,因此,你會尋找健康、工作、休閑等主題來閱讀;第二道,你開始關心、思考如何讓自己與所愛的人共同美好,因此,你會尋找愛情、心理、居家等主題來閱讀;第三道:你開始學習欣賞一切抽象的美好,因此你會尋找哲學、科學、建筑、音樂等主題閱讀;第四道,你開始學習欣賞社會制度之美好,因此你開始閱讀政治、社會等主題;第五道,你開始學習欣賞與自己相異之行為的美好,這時你才會看到一些特立獨行、不為社會大眾所注意 (甚至所喜)的人物傳記;第六道,你開始學習體會多元知識激蕩之美好,此時你至少能鉆研另一個知識領域;第七道,你學習體會宇宙的智慧之美,這是超脫于一切閱讀、學習、知識之美之外的宇宙智慧。
當你真正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越讀者”時,網絡就不再是背離閱讀的洪水猛獸。隨時隨地,你都會有閱讀的興趣,就算在一個蹩腳的書店,你也能想象出“一張皮椅、一張邊桌、一座立燈”的安詳與愜意。
進入論壇>>
推薦閱讀
美國資訊網站TheDailyBeast撰稿人皮特·勞里亞(PeterLauria)周五撰文,預測了2011年美國媒體行業(yè)將發(fā)生的10大事件,包括谷歌將收購一家電影工作室,以及雅虎CEO卡羅爾·巴茨(CarolBartz)將辭職等。 1.谷歌將收購一家>>>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越讀時代到來 網絡時代如何閱讀
地址:http://www.sdlzkt.com/a/01/20111231/227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