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隱私”之爭,360與騰訊的爭執,并沒有因為國慶長假而消停,10月11日,360與QQ的“窺私”爭端有了新進展,360安全衛士發布國內首個《用戶隱私保護白皮書》,向用戶詳細敘述360隱私保護器的工作原理。
11日當晚,騰訊QQ則針鋒相對地發布聲明,稱掃描硬盤內容是為了預防木馬病毒。網絡隱私如何界定,再次引起爭論。騰訊甚至動用QQ彈窗,向所有用戶不點名地指責“某某公司的隱私保護器”。
10月10日,金山軟件公司也借機推出了自己的“隱私保護器”,試圖也想在“隱私權”上謀得話語權。
“好戲才剛開始,”在一位業內人士看來,這是一場宛如春秋爭霸的商業肉搏。
“網絡隱私”話語權之爭
“網絡隱私”的紛爭起源于9月27日360安全衛士推出的一款產品—“360隱私保護器”。
推出這款產品時,360方面稱,近期接到大量用戶投訴,稱某聊天軟件在未經用戶許可的情況下偷窺用戶個人隱私文件和數據。經驗證,某些客戶端軟件,的確會在后臺密集掃描用戶硬盤,并悄悄查看與自身功能毫不相關的文件。當時,360推出的這款產品目標直指騰訊QQ。對此,360安全衛士稱,這是因為QQ目前用戶投訴最多。
“許多用戶由此擔心這些軟件會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竊取個人隱私數據,這種行為嚴重損害了用戶的利益。”360公司總裁齊向東表示,“這類隱私數據的采集過程都在后臺完成,普通用戶很難了解這些軟件暗地里都做了些什么。”
還是9月27日,對于360的出手,騰訊當天發布聲明,反駁稱,QQ絕對沒有窺探用戶隱私的行為,并表示為更好地保護用戶賬號安全,騰訊QQ不斷強化安全特性,對QQ用戶上網環境加強安全檢測,以預防木馬盜號。騰訊聲明中進一步稱,目前QQ安全檢測模塊日均清除盜號木馬170萬個,攔截惡意攻擊日均超過1500萬次,有效保護了QQ用戶的信息安全。
都拿安全說事,都是為用戶的安全著想,這就是有趣的地方。
但國慶長假之后,360與騰訊的爭執陡然再次升級。
10月10日,互聯網安全廠商金山安全也于近日正式推出金山隱私保護器,并聲稱金山隱私保護器不特別針對任何軟件或者個人,而是將隱私的定義權交給了用戶。
10月11日,360臨時決定召開新聞發布會,會上360發布了《用戶隱私保護白皮書》,公開了360旗下軟件的工作原理。360公司董事長周鴻祎還呼吁其他互聯網軟件廠商把自己的行為全部透明化及公開化。周鴻祎還表示,360將施行“兩不一必須”:不越界,不上傳,必須明示。
10月11日當晚,騰訊再次發表公告稱,掃描硬盤內容是為了預防木馬病毒。網絡隱私如何界定,再次引起爭論。騰訊隨后借助QQ彈窗,向全國用戶公告。雖沒有指名道姓,但也等于指明了騰訊與360之爭。
“360本來不想這么快地把戰火升級,想與騰訊慢慢周旋,但金山橫插一杠子,讓360坐不住了,”一位業內知情人士對時代周報記者如此說道。僅發布了十天,360隱私保護器卻已經升級到了4.0版,11日還臨時決定發布《用戶隱私保護白皮書》,原因即在于此。
據知情人士稱,360與騰訊的爭執之時,周鴻祎與騰訊董事長馬化騰還有短信往來,沒有撕破顏面。
或許,周鴻祎敢于向馬化騰挑戰,卻無法容忍金山的“下山摘桃”。
網絡隱私領域尚無標準
360起初發布隱私保護器,目標指向騰訊QQ,似乎開始時不想擴大戰火。但在金山發布隱私保護器時卻直言,這一產品與360隱私保護器工作原理不同,金山隱私保護器以文件保護為核心,用戶自定義隱私文件,只要有侵犯隱私文件的行為就會被提示。而360隱私保護器只針對QQ、MSN等軟件,將QQ、MSN調用數據的所有行為都定性為可疑,本身就混淆了偷窺隱私的概念。
這樣一來,360第二天就迅速升級隱私保護器產品。周鴻祎表示,360公司并非針對騰訊—在該公司最新版的產品中,新增了阿里巴巴集團旗下的即時通信工具阿里旺旺。至此,360隱私保護器已可支持四款即時通信工具,分別是:騰訊QQ、騰訊TM、MSN、阿里旺旺。
360公司也表示,其他公司的軟件均已發現有掃描用戶其他程序行為。但掃描MSN與阿里旺旺的結果則顯示,這兩款軟件在后臺的行為不涉及到用戶的“隱私”文件。 上一頁1 2 下一頁進入論壇>>
(責任編輯:小齊)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 如果你對網站有好的建議請點擊網站建議發表你的建議。
推薦閱讀
Chrome 8首個版本發布 支持Windows、Mac和Linux三大平臺
Google本周如約在ChromeDev開發渠道中發布了Chrome8.0.552.0,這也是Chrome8首個版本發布,支持Windows、Mac和Linux三大平臺,“它包含了大量的穩定性和其它改進”,這就是Google對此版本的一句話概括。 精彩推薦 Go>>>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360肉搏騰訊:“網絡隱私”話語權之爭
地址:http://www.sdlzkt.com/a/01/20111231/233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