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房網終于上市了。這家成立了11年的房地產網站,在近年來屢次發布上市消息而未果之后,終于在今年9月17日登陸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其發行價為42.5美元,上市首日開盤價67.00美元,較發行價上漲57.6%,最終以73.5美元報收,較發行價上漲73%。上市一周來,最高沖至74美元。截止發稿時,股價收在67.22美元。
此前,坊間曾預計搜房網上市將在年底成行,但令業界始料未及的是其在9月17日即閃電上市。有分析人士指出,今年年初國家出臺房地產調控政策之后,房地產市場整體陷入低迷狀態。搜房網半年報顯示,其上半年凈利率發生嚴重下滑,從41.41%迅速跌落至7.77%。上半年,搜房網總營收為6818.5萬美元,略高于中房信的6450萬美元,但其530萬美元凈利潤卻只有中房信940萬美元的一半,主要原因是其凈利率遠低于中房信。按照這個趨勢,搜房網三季報的數據也不會好看。因此,搜房網比預計提早上市,不排除其中有避開三季報數據的考慮。
事實上,搜房網也做好了“過冬”的準備,其招股說明書中明確表示,打算保留所有可用資金和任何未來收益來強化現有業務和為以后的業務擴展提供資金,因此在可以預見的短期內不要期望公司會支付任何現金股利。
澳洲電訊終于“甩貨”
搜房網每股42.50美元的價格創造了中國互聯網企業在美國上市的最高發行價紀錄,早先上市、曾創下每股700多美元的百度,其發行價也不過27美元。搜房網如此之高的發行價的確讓公眾為之一驚,因為其同行競爭者,業績和成長性更好的中國房產信息集團,去年10月16日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時的發行價也不過是 12美元,首日開盤價12.28美元,僅僅超出發行價0.28美元。而那還是中國房地產市場最為火爆甚至瘋狂的時候。
有分析指出,如此之高的發行價,其實更多的是各方利益博弈的結果,其基本底線是要保證搜房網的第一大股東澳洲電訊能夠順利脫身。2006年9月,澳洲電訊以2.54億美元代價購得了搜房網50.6%的股份。通過這筆交易,使得澳洲電訊成為更早進入搜房網的VC們的買單者。而當時搜房網及其VC股東們,之所以能拱手出讓超過50%的股份,想必也是出于資金、業績等多方考慮。當然,澳洲電訊也并不想讓自己成為最后一棒,因此,從2006年起,關于搜房網“即將”上市的消息屢見報端,直至4年后的今天終成正果。
在這次IPO中,澳洲電訊兌現的股份最多,其將持有的19%的搜房網股份以每股42.5美元,總計1.63億美元轉讓給泛大西洋資本集團(General Atlantic)。另以完全同樣的條件,將19%的搜房網股份以每股42.5美元,總計1.63億美元轉讓給私募股權機構安佰深(Apax Partners)。至此,澳洲電訊已撇清搜房網38%股份,套現3.26億美元。目前,澳洲電訊還持有搜房網12.6%股份,假使剩余股份未來轉讓時也以每股42.5美元計價的話,澳洲電訊總共可從搜房網套現總計4.33億美元。從2006年投資2.54億美元到2010年回報約4.33億美元,澳洲電訊耗時4年,其回報率不到100%,年均不到25%。如果再算上美元貶值等諸多因素,這樣的投資回報率,的確算不上多大成功。要是再和在中國創業板上賺得盤滿缽滿的VC們相比,則更是天壤之別。
接棒澳洲電訊的泛大西洋資本集團和安佰深兩家機構,也都是全球頂級的機構投資者。有分析指出,以目前搜房網67.22美元的股價計算,超過其成本價58%以上,兩家機構也擁有的足夠的騰挪空間,其未來的投資回報率應該只在澳洲電訊之上。短期來看,搜房網破發的概率應該不大。
搜房網融資僅1000萬美元
搜房網此番上市,其實更多的可以視為澳洲電訊所持有的股票上市,第一大股東澳洲電訊和其他幾家股東分別拿出自己所持有的股份“賣”給市場,在總計發行的290萬份美國存托股票(ADS)中,澳洲電訊發行180萬份,而搜房網僅發行246,914份ADS,占比不到10%。按照每股42.5美元計算,搜房網總計融資約1050萬美金。有分析指出,相比于令人驚訝的42.5美元發行價來說,搜房網實際融資額卻是少的可憐。在澳洲電訊成功套現后,盡管搜房網創始人莫天全重新坐回了大股東的位置,但至少從目前看來,還屬于紙上富貴。
那么,投資回報率最高的究竟是誰呢?在搜房網11年歷史的股權變更中可以看出,最早IDG進行了第一筆天使投資,1999年IDG以100萬美元的投資獲得了搜房網20%的股份。2000年3月高盛成為第一個風險投資者,以500萬美元獲得了搜房網約30%的股份。在2006年6月澳洲電訊注資搜房網時,IDG向澳洲電訊轉讓了其持有的約10%的股份,套現4500萬美元。僅從當時節點上算,IDG僅僅出讓了一半左右的股份,就用6年時間獲利45倍。剩余約10%的股份,IDG一直持有至搜房網上市,并在這次上市過程中再次部分套現。
高盛的中國地產主意
在搜房網上市中,獲利最大的當屬IDG和高盛。而對于高盛而言,不僅從股權投資上賺得盤滿缽滿,而且高盛還是搜房網上市的主承銷商,在承銷費中又賺了一筆,可謂上下“通吃”。
分析人士指出,IDG對于投資中國互聯網企業的不遺余力、有目共睹,但是高盛對于中國互聯網企業的投資并不多,此番對于搜房網的直投,更多的是從其布局中國地產的角度來出發。
一個最近的可供對比的例子就是21世紀不動產。2010年1月28日,21世紀中國不動產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上市。發行價為每股7美元,首次發行1250萬美國存托股ADS(每ADS對應15股普通股),融資約8700萬美元。在房產中介市場上,21世紀不動產并不如我愛我家、鏈家地產、中大恒基等知名,但卻得以率先上市。值得注意的是,這家房產中介背后,同樣有高盛的身影。2005年12月,高盛集團旗下全資子公司高盛戰略投資(亞洲)公司向21世紀中國不動產注資2200萬美金,成為其第二大股東。在21世紀中國不動產的上市過程中,高盛又擔任其主承銷商,在賺取股權溢價的同時又多掙了承銷費,其“滴水不漏”的方式與搜房網幾乎同出一轍。如果說有什么區別的話,則是21世紀不動產上市不久后即跌破7美元發行價,目前股價徘徊在5美元左右,較發行價跌去30%左右;而搜房網股價的未來走勢尚不明朗。
如果說高盛的算盤僅僅是VC和投行的話,那顯然是小瞧了高盛。上市對于搜房網和21世紀不動產這兩家企業自身而言,或許還能稱之為目的。但是對于高盛這樣“高深”的集團而言,充其量僅僅是個手段而已。
房地產網站的主要營收來自于房產商和中介的廣告,房地產中介的主要營收來自二手房交易。春江水暖鴨先知,贏利模式決定了房地產網站和中介往往能最先感知房地產市場的冷暖。而高盛身為搜房網和21世紀這兩家企業的股東,自然可以提前獲知那些外人難以獲得的企業廣告投放預算和個人二手房掛牌量等多項關鍵數據,對于其前瞻中國房地產市場的走勢賦予了得天獨厚的優勢,進而,也為其先知先覺采取應對措施乃至上下其手奠定了信息基礎。
此番,高盛助力搜房網上市,也相當于變相的緩解了房地產商和中介機構廣告投放的壓力,畢竟資金充裕后的搜房網,在廣告價格、結算時間等方面可以通融的余地比以往要大了不少。從諸多地產商和中介給搜房網發來的賀電、賀詞就可看出彈冠相慶的喜悅。不久前的7月份,高盛集團全球首席經濟學家吉姆-奧尼爾公開表示,“中國房市泡沫的風險已經除去,中國政府做得非常出色。”就此,出現了這樣一個局面,一邊是政府對房地產開發商的持續施壓,一邊是高盛從施放輿論到實際行動,都在直接或間接的為房地產開發商解壓。
分析人士指出,對于高盛在中國房地產市場的推手,不可不查。事實上,高盛旗下的白廳基金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房地產投資者,在中國境內直接擁有大量的房地產項目投資,同時也是很多房地產開發商的投資方。因此,在目前情況下,只有持續做多樓市,才有空間獲利。
此外,除了樓市之外,在股市、匯市、期貨等諸多市場上,長期以來,高盛都扮演者“操盤者”和“饕餮者”的角色,讓中國、以至世界的企業乃至產業吃到的苦頭,可謂數不勝數。在中國,深南電、深南電、國航、東航、太子奶等中國企業在與高盛的對賭中紛紛敗陣,損失慘重;在美國,高盛整垮了貝爾斯登、雷曼兄弟等競爭對手,并成為“麥道夫世紀巨騙案”的幕后操手;在亞洲,高盛一手炮制了越南危機;在歐洲,高盛上下其手,一手導演了希臘金融危機。而這些,僅僅是高盛141年歷史中的“毛毛雨”而已。
在中國房地產市場步入低迷之時,搜房網還能以如此高價發行上市;在調控措施接二連三出臺之后,購房者卻并未感到房價有多大松動,而某些輿論又大肆宣揚泡沫已經除去,使得購房者如坐針氈;在買房不成之際,中介結構又大肆炒作房租,使租房的成本大大提高,將租房者重新倒逼回新房市場……
這一切看似難解的怪像,或許早在某個利益集團的沙盤推演之中。
進入論壇>>

推薦閱讀
更多的技術牛人隨著支付寶的壯大而發展起來,支付寶首席架構師程立(花名魯肅)參與了支付寶從淘寶拆分自立門戶,幫助淘寶確立競爭優勢,成功挺進更廣闊的電子支付市場,直至成為全球領先互聯網支付平臺的歷程。 精彩>>>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sdlzkt.com/a/01/20111231/234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