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某某公司你知道吧?就是剛被戴爾、惠普、思科十幾億美元搶購的那家。我們的模式和它的一樣,現在還沒贏利,可將來起碼有十幾億人民幣的市值。”
“我開了小煤礦,但煤運不出去,上商學院之后受到啟發,想搞模式創新,具體講就是想在鐵路邊上搞個煤炭物流開發區,建一個大的物流和信息流平臺,把分散的煤炭集中在我這個園區,這樣和鐵路要運力可能更有力量。”
“我們主要看模式好的公司,最好是美國有成功樣板,中國需求也已經成熟。技術公司?是不是真有市場還得漫長等待,技術變革快,風險也大,我們一般不怎么看。”
——這樣的話這樣的場景,《創業家》雜志及創始人俱樂部的同事們,兩年來幾乎每天都能聽到見到。是的,“商業模式”已經成為中國創業、投資界最通用的話語符號,成了進入圈子的身份證甚至通行證。“模式”如同當年的“主義”,流行于各種創業大賽、創業勵志節目、論壇的“街頭”式秀場,慎重如VC圈、商學院的會議談判“密室”也離不了它;初出茅廬的大學生會說,百億千億級的商業大佬也會說。
兩年前,《創業家》雜志曾經在創刊號刊出過一篇文章《警惕!商業模式狂熱癥》,指出過這種病癥的危害: 盲目樂觀,認為一切問題的根源是商業模式; 迫切希望一夜成名,不練基本功,忽略細節管理;輕視產品質量,不把滿足客戶需求作為第一目標;向投資人兜售商業模式,為了上市而上市。兩年過去了,狂熱不減,流行不衰。
天使投資人雷軍在新浪微博上說:“和創業者交流,我最怕聽到‘云計算平臺’、‘知識管理’和‘數據挖掘’等這些高深的名詞。”我同意他的看法,并且補充一怕:我現在最怕的是聽創業者談模式。聽到別人滔滔不絕談自己的模式,我總忍不住會打斷他問兩個問題:一、你說的這個模式你自己開始運營沒有,市場怎么樣?二、你這個模式在運營過程中遇到了什么問題?
相比之下,我更愿意聽創業者談自己的產品,尤其是談自己產品背后的技術。
一、新技術帶來新模式。建立在新技術上的新模式,才是真正的創新,才有生命力。盡管現在技術好像已經成了通用件,可以買來、可以被授權、可以外包、可以偷、可以挖CTO,但據我的觀察,每一種革命性的商業模式出現,其實都是一種關鍵技術突破的結果!秳摌I者——全世界最成功的技術公司初創故事》一書訪談了美國APPLE、YAHOO!、GMAIL等32家技術創業公司創始人,你發現,他們講了很多技術發明、產品調試和需求方面的事情,卻很少談到模式。為什么中國互聯網界模仿盛行創新不足?根本上還是大家重模式輕技術,真正搞技術、有技術的公司太少,大家都沒根底,只好談模式拼融資拼市場。
二、技術派基本是務實派。模式是可以談的,技術卻必須是做的。模式派往往高調,因為需要做大夢畫大餅融大資;技術派天然低調,因為做技術的必須拿真東西說話,需要埋頭鉆研打磨很多年。華為、比亞迪這樣的技術派大公司的創始人,給年輕一代的創業者做出了好的表率,可惜現在創業界太過浮躁,想速成想出名的多。
“技術-產品-模式”,而不是“模式-產品-技術”——我心里是這樣給創新者排序的。套用胡適先生的話,少談些模式,多談點技術吧。
進入論壇>>

推薦閱讀
據了解,易迅網是一家主要面向上海、江蘇、浙江等地的3C購物網站。據易觀國際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易迅網盈利0.7億人民幣,二季度盈利0.8億人民幣,市場份額保持在0.07%。 精彩推薦 【IT商業新聞網訊】(記者 良晨>>>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創業家》牛文文:少談點模式多談點技術
地址:http://www.sdlzkt.com/a/01/20111231/234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