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泄密”網站創立者澳大利亞記者朱利安·阿桑奇
時至今日,恐怖威脅已不再是美國民眾最關注的問題,公民權再次成為美國民眾和輿論關注的首要問題。
近日,一個專事公布政府“隱私”的神秘組織“維基解密”突然在網絡上發布了揭露美國與其盟友在阿富汗濫殺平民的9萬多份材料,引起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作為“受害者”的美國政府,反應卻相對溫和,他們除表示擔心美軍在阿富汗的安全以外,又滿不在乎地宣稱這些消息已經過時。由此引發疑問:難道美國自9·11事件以來,“安全至上”的理念已風光不再?
此次泄密事件,對美國國家安全的“觸痛”有限。這次公開材料的主要內容并未涉及核心軍事機密,且針對目標主要是小布什執政期間的決策。泄密事件令美國震驚的是文件的規模和涵蓋范圍,而不是內容本身。在美國政府眼里,“維基解密”充其量算得上一個“信息恐怖組織”,只有損其國家形象而無礙于其他。
理虧的政府需要低調。面對民間組織的挑戰,奧巴馬政府這次顯得比較尷尬:文件揭示的丑行正是其一貫反對的,而政府又不能過度超然,以防揭秘揭出更多麻煩。由于這些文件揭露出了美軍對人權的漠視,這不僅可能激起美國民眾對政府的聲討,還可能在國會引發更多關注,從而使整個事態變得復雜。因此他們只能蜻蜓點水,既需要做出反應,又不能太過于強硬。
實際上,“維基解密”觸怒美國已不是第一次,但由于其主管人居無定所、收料途徑均秘而不宣,爆料手段也不斷變換,它的實體不在美國公開活動,只在能保護其權益的國家設立服務器,因此“維基解密”就像一個網絡幽靈,美國政府依靠傳統手段均無法阻止其運行。
此次網絡公開政府秘密事件,也引發對安全與公民權孰輕孰重的討論。在9·11事件以后,美國政府把安全視為壓倒一切的優先目標,尤其是《愛國者法》的通過,標志著布什政府以公共安全為名擠壓公民權利的成功。不過時至今日,恐怖威脅已不再是美國民眾最關注的問題,公民權也就再度成為天平上偏重的一端。從歷史上看,美國憲法有關捍衛公民權的規定,始終是一條基軸。盡管在不同時期受到不同形勢以及輿論導向的影響,對安全的關注可能會導致保護公民權標準偏離那條基軸,但這一偏離一定不會太遠,并最終會回到原點。
美國社會具有悠久深厚的自由主義傳統,而負有憲法解釋特權的司法系統總的來說對公民權的支持也超過安全。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維基解密”才能在這一個回合的較量中成功勝出。
進入論壇>>(責任編輯:嫻子)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推薦閱讀
之前曾有專家斷言,該《辦法》最大的意義在于防止未成年人沉溺于網絡游戲,但通過記者走訪發現,實名登錄系統只要求提供真實姓名和身份證號碼,并不能識別信息與玩家的對應關系,輕易即可被“破解”。 中新網8月1日電>>>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白宮緣何對“維基解密”束手無策
地址:http://www.sdlzkt.com/a/01/20111231/238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