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胡舒立
年齡:57歲
關注理由:她號稱“中國財經記者第一人”,是財經媒體旗幟性的傳奇人物。她被西方同行美國《商業周刊》稱為中國證券界“最危險的女人”。上周五,她參加了在東莞厚街舉辦的政商學界精英聚集的高峰論壇,讓與會者對她的觀點滿懷期待。
上周五,東莞厚街舉辦了政商學界精英聚集的高峰論壇,討論著一個老話題:新時期外企如何開拓內銷市場。
頭頂眾多光環的“中國財經記者第一人”胡舒立駕到,人們對這樣一位財經媒體旗幟性的傳奇人物充滿期待,希望聽到她與眾不同的新見解。
胡舒立,財新傳媒總編輯。數十年來,她一直以“中國財經記者第一人”的身份,站在市場化和全球化的立場,忠實記錄和助推著中國轉型與經濟騰飛。
胡舒立創辦并任主編11年的《財經》雜志,因揭露中國共同基金的經理人串通起來操作股市的“基金黑幕”,曝光“銀廣夏陷阱”和“莊家呂梁”而轟動一時,西方同行——美國《商業周刊》稱胡舒立是中國證券界“最危險的女人”;《紐約時報》則稱她為中國最強有力的財經媒體主編。
2009年11月,胡舒立與她的團隊集體選擇離開了由她親手創辦的雙周刊《財經》,盡管這本被視為“中國最重要的新聞出版物”影響力與日俱增,但現年57歲的胡舒立選擇重新出發,受命擔任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院長,帶領原班團隊創辦財新傳媒,并從財經媒體向新媒體轉型,引發外界重新關注。
在這個代表中國經濟轉型的重要會議場合,帶著眾多光環被寄予厚望的胡舒立卻因為表現不佳而失分,同時也讓我們從側面看到一個真實的胡舒立。
感性的一面
平淡開場高調叫賣雜志
6月18日,胡舒立出現在厚街會展中心。作為嘉賓的她,先起身鞠躬致意,隨后甩了甩她標志性的短發。
當天的胡舒立戴細框眼鏡,穿藍色碎花裙,與衣裙相配的是一只手鐲和一串珍珠項鏈。
身高1.58米,身材苗條的胡舒立出生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她的外公胡仲持是知名的翻譯家,《申報》國際版主筆。叔祖父胡愈之在文革前曾是文化部副部長;母親曾是《工人日報》的高級編輯;父親早年在一所教會學校學習英語,后來成為一名地下共產黨員,后在工會任中級職務。
在《財經》雜志社,胡舒立曾找來一個裁縫,為自己的高層編輯們置了一身新衣服,那時的她說,“想想電影里的007,嗯,就要那樣的”。
胡舒立在擔任《工人日報》國際新聞編輯和記者時,曾前往位于明尼蘇達的世界新聞研究所(World Press Institute)進行過五個月的研究,后于1994年獲得美國斯坦福大學新聞學院奈特獎學金,攻讀發展經濟學。
當中央電視臺的主持人介紹“歡迎受人尊敬的傳媒人胡舒立演講”時,全場響起熱烈的掌聲。伴隨高跟涼鞋敲出的一串急切腳步聲,胡舒立站到了講臺上,現場的攝影記者紛紛架好攝像機和照相機。
“有機會到東莞參加外博會,是我的一次學習機會。關于‘新時期外企如何開拓內銷市場’的話題,我不是專門做研究的,其觀點不能跟在座的專家、學者相比,只是受命于組織者做這個演講,只能基于這么多年的實踐和觀察提出一些問題。”胡舒立的開場白,不同于她以往的犀利。
隨后,胡舒立更像一位推銷員,在講臺上極力宣傳由她創辦的財新傳媒以及旗下的雜志,多次在演講中一個字母、一個字母地強調其創辦媒體的網址。講臺下,胡舒立團隊的人正在派發雜志。
據悉,自3月25日宣布創辦新的平臺后,胡舒立已經在多個演講場合打廣告,期望更多人了解她致力于的領域。
一名與會人士說:“我怎么感覺像是來賣雜志的?”然而,坐在前臺的政府高官及商界人士,仍然試圖從大屏幕上胡舒立制作的PPT內容中,找尋到她不同凡響的觀點。
真實的一面
提醒別對人口紅利持續長久抱幻想
胡舒立的演講主題是從肯定東莞的成功開始的:東莞是一個奇跡。她是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精彩的縮影。我只想說,東莞在2008年能成為總產值7200億元的大型工業城市,與七八年前相比增長了1000多倍,這在高速增長的中國,東莞的增長可以稱為是奇跡中的奇跡。
接著,胡舒立提出一個最直接的問題展開演講:在這么多年中,像東莞這樣的城市,政策和機制的優勢正在消失。如富士康的漲薪沖擊波,也是對珠三角這種以低成本經濟模式的挑戰。
她引用學術界關于中國人口紅利正在消失的說法,認為東莞現在越來越接近學者們所說的劉易斯拐點。“盡管這個觀點在學術界仍有爭議,但現實與實踐更傾向于我們所不愿意看到的紅利消失事實,對于低成本勞動持續長久是不能夠有幻想的”。
胡舒立提醒:“我不是說明天早上,勞動力成本就要增長多少倍,企業必須認識到,廉價勞動力和低工資的神話已經破滅。”同時她認為,從4億農民工的數字上看,中國勞動力的供應是充分的。
坐在臺下聆聽的觀眾之一——主管外貿工作的東莞市委常委、副市長江凌,早在今年4月份招工難時,接受過《中國經營報》專訪,當時他就已經談到對人口紅利消失的認識:我不太贊同中國“人口紅利”已經耗盡的說法。
改革開放30年,東莞和珠三角地區至今仍能依賴內地豐富的勞動力,維持自身的成本競爭力,相信可見的將來這種優勢仍會存在。
而胡舒立說,珠三角必須進行一次洗牌。在當前的形勢下,企業有三種選擇:一種是見好就收,這并不是一種恥辱的失敗;二是轉移工廠;三則是轉型升級。
這時,會場已有眾多人員離場,“沒講出什么新意。”有人評價道,外資企業代表從金融危機發生后就開始不斷參加這樣關于轉型的論壇,聽到的都是主題重復的內容。而在胡舒立之前,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張燕生博士,就已經對轉型內容發表了30分鐘的演講。
“我認為這種技術型的話題并不是胡舒立擅長的領域,她就不應該選擇談這樣的話題。”本地一位長期關注胡舒立的政府官員說。
率性的一面
脫掉涼鞋光腳在講臺上繼續演講
對于現場想汲取特別信息或全新觀點的聽眾來說,這位擁有“亞洲之星50名之一”、“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專欄作家”、“亞洲最值得關注的十位女性之一”等眾多光環的傳奇女人,當天不厭其煩且沒有新意的演講內容,令一些人好生失望。
由于胡舒立一貫的沉默,以及拒絕媒體的做法,外界只能不斷講述她那些不為人知的傳聞,對此,她說:“我自己是新聞人啊,我不認為自己有什么可以報道的。”
在胡舒立2010年出版的新書《舒立觀察——中國十年之問題》中,胡舒立寫道:“我是新聞記者,而不是經濟學家。我不認為自己是一個有大才華的人。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新聞人,被各種機緣推到了某個位置上,當我要做的事其實超過自己能力的時候,一方面要有擔當,不退卻;另一方面,我也希望活得更加本色。”
6月18日這天的胡舒立并沒有受到現場聽眾退場的影響,她將一只腳上的涼鞋脫掉,搭放在講臺的踏板上繼續演講。
過去,在北京鬧市區的泛利大廈19層編輯部,她經常是迅速穿過編輯部,滔滔不絕地發布自己的命令和想法,然后再次走出門去。有時,她甚至把腿抬上沙發,時而變換動作盤坐在上面,并召開著電話會議。
在聽眾稀少的10分鐘演講時間內,她的演講涉及到了被大家認為屬于她擅長的領域,她提醒企業細心去體會國內市場,她說,過去企業只熟悉沒有內銷市場那些灰色地帶、不用偷雞摸狗的國際市場。將來,企業應當把積累到的對國際市場的理解,與今后并不完美的國內市場放在一起去認識。
“如果我們不認識到國內市場的有效性和邊界,恐怕就做不好這個市場。”胡舒立說。值得一提的是,胡舒立曾因洞察言論自由的邊界而成名。自創辦《財經》十余年來,她尖銳地挑戰了中國媒體夢游般的形象。
胡舒立最后特別強調,企業需要關注中國的宏觀經濟,因為它是復雜的,判斷是最難的,這對企業家的視野及判斷力有非常高的要求。她期望幫助企業家開拓視野和提升判斷力。
胡舒立深諳這一點的重要性,過去,她在國內第一份全國性商業報紙《中華工商時報》做記者時,為了完成她的“家庭作業”,胡舒立曾采訪了當時中國所有的頂級金融家,并與那些后來的高官建立了緊密聯系,以獲取信息,判斷形勢。胡舒立說:“我不知道他們的生日……我是記者,他們也把我當作一名記者來對待。”
進入論壇>>(責任編輯:原野)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推薦閱讀
外界認為,這是谷歌借力巨鯨網進一步搶占內地音樂市>>>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胡舒立東莞高調叫賣雜志 光腳演講顯率真
地址:http://www.sdlzkt.com/a/01/20111231/239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