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改變生活,網絡推動法治。6月8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了《中國互聯網狀況》白皮書,字里行間,中國互聯網十六年所取得的成就令世人矚目。對于中國公民而言,這短短的十六年,不僅造就了一個數以億計的網民群體,而且逐漸形成了一種網絡公共精神和公民氣質,深刻影響著中國法治的面貌和進程。
十六年前,一項連入Internet的64K國際專線開通,宣告了中國成為世界上擁有全功能Internet的第77個國家。自此,這個聯接現實生活與虛擬世界的全新媒介,以一種銳不可當的發展趨勢,逐漸融入我們的政治生活當中,深刻改變著傳統平面化的官民關系。它為現代公民提供了“發聲”平臺,為公共治理鍛造了參與機制,它打開了中國公民社會的一扇窗,更開啟了推動法治發展的寬闊原野。在公民意識的刺激下,各種推動法治的行動如春草般蓬勃生長。
考察中西方傳統文化的差異,長久蟄伏于官僚制內幕的中國百姓,由于缺乏城邦民主精神的熏陶,權利意識和法治理念呈現“后發”趨勢。在強大公權的保姆式管理下,現實生活中人們的公共精神和公民力量一度被抑制,對于法治的認同和爭取也缺乏足夠的激情與勇氣。在這種背景中,蘊含自由精神的互聯網,為公民力量的發揮打開了一個“決口”,藏納于民間的公共精神和法治力量瞬時得到“釋放”。由網絡釋放的民意力量,在官方積極的認可與引導下,轉化為推動法治進步的強大助力。
近年來,隨著現代公民權利意識的覺醒,人們對自身權利是否受到侵害日益敏感,并越來越傾向于尋求網絡渠道表達訴求,由此呈現出一派網絡法治輿情的“繁榮”景象。在網站、論壇、博客等空間,通過短信、QQ、MSN等新興媒介,網絡公民對立法、司法、政府管理、反腐敗等熱點問題踴躍發表意見,形成一種強大的輿論壓力,其影響儼然超過了報刊、電視等傳統媒體。在這種背景下,幾乎所有的法治事件,都深刻烙印上網絡的影響痕跡。從憲法、物權法、國家賠償法等立法事項的激情參與,到收容遣送、房屋拆遷等行政法制的深刻變革,從佘祥林、趙作海等冤假錯案的沉冤昭雪,到周久耕式的網絡反腐,莫不滲透著無數網民推動法治進步的點滴努力。
對于尚在法治征途上的中國而言,這種發軔于互聯網上的公共精神和關注意志,正是推動法治深層發展的堅強力量。現代法治的構建,固然仰仗領導者的英明決策、國家機關的上行下效以及公共權力的謙抑自覺,但作為共同體的一種美好生活方式,法治更依賴于普通公民的整體意識,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對法治的主張、爭取與維護,扎根于公民社會的推動力才是法治形成的決定性力量。恩格斯曾將歷史過程解釋為無數合力在起作用的一種自然過程,法治的衍生其實也是如此,有無數相互交錯的力量,有無數個“力的平行四邊形”,由此產生出一個總的結果,即法治變革。所以,真正的法治不是少數幾個偉大人物“精心設計”的產物,而是許許多多的人們合力的結果。
網絡對于法治發展的效能,寄托于每一個網民的公共意識基礎上。現實中的公民,原本猶如土地上的沙礫,風一吹便四處飄散。網絡的神奇之處即在于形成一種黏合劑,將處在分散狀態的公民個體聯合起來,以形成強大的意見集團,進而在社會正義的分配、運送及矯正中施加影響。所以,從網絡中汲取法治力量,核心任務乃是想方設法培育網民的理性的公共精神,珍惜并妥善利用這種精神,以在公共空間形成有序的意見力量。正所謂“十根筷子牢牢抱成團”,就像微博的推廣口號那樣,“微動力、廣天下”,互聯網奉獻給中國法治的無窮能量,正是藏納在每個網民的“微動力”之中。
進入論壇>>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推薦閱讀
6月9日下午,百度指數一天之內直線上升以十萬計的事件“69圣戰”全面爆發,各大論壇、貼吧的活躍玩家齊齊涌入AK語音相應頻道為晚上七點的圣戰正式發動做全面動員。大約三點左右,AK語音頻道傳來被封殺的消息,玩家們>>>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從網絡中汲取法治力量
地址:http://www.sdlzkt.com/a/01/20111231/242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