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商業新聞網訊】(記者 朱衛衛)美國老牌新聞集團華盛頓郵報公司5月5日宣布,受連年虧損影響,決定出售旗下新聞類雜志《新聞周刊》。
一份有著77年歷史,讀者遍布全球,在美國更是家喻戶曉的新聞雜志,為什么會陷入連年虧損的窘境?
筆者聽聞此消息時,深為這份全球媒體業翹楚感到惋惜,但也表示理解——作為《新聞周刊》的忠實粉絲,筆者卻從未為閱讀雜志掏過腰包。
據外媒稱,《新聞周刊》2009年廣告版面相比前一年減少26%,致使華盛頓郵報公司雜志部去年運營虧損額達2930萬美元,同比增加82%,而收入下跌27%,至1842萬美元,雜志訂戶也大幅縮減。而在2009年12月,《新聞周刊》已經出售了旗下一份旅游類雜志以彌補虧空。
《華盛頓郵報》在一份聲明中說,《新聞周刊》自2007-2009年一直虧損,預計今年也難以盈利。近年來雖經幾度改版,幾度裁員,幾度整合縮編,效果不佳,虧損依舊,華盛頓郵報公司對它已“無力回天”。
廣告收入的嚴重萎縮迫使一些出版物以近乎清倉的價格被賤賣,而另一些則徹底地關閉了。去年,彭博資訊公司從麥格勞-希爾公司手里用500萬美元的現金就將《商業周刊》買到手;Conde Nast公司則因為虧損,不得不結束了全美發行時間最長的美食期刊《美食家》。
從某種意義上說,大眾傳媒的時代結束了——美國西北大學新聞學院的雜志新聞學專業主任查爾斯·惠特勒的觀點不無道理,迄今為止,新聞類的期刊曾千方百計地試圖滿足所有人的需求,但在眼下我們所處的這個政治極端化、媒體階層化的環境中,卻無法為自己爭取到一席之地。
2009年2月,知名網站Real Clear Politics評出了隨時可能倒閉的美國十大報紙,包括了《紐約每日新聞》和《洛杉磯時報》等知名報紙。不幸的是,《洛基山新聞》已經停刊,剩下的9家報紙也在苦力支撐。
內容為王,曾是傳媒業的不二法則,而近年來,承載內容的形式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無處不在的網絡平臺迅速而有力地改變著讀者的閱讀習慣。尤其是網絡新聞對傳統紙質媒體構成嚴重威脅,在一線新聞類日報舉步維艱的同時,以深度解讀新聞為特點的新聞類雜志更是難以為繼。
新生的電子書對紙媒的沖擊亦不可小覷,紙質出版到數字出版的改變最直接沖擊到的產業便是出版業。《新聞周刊》被賣就是數字出版時代沖擊傳統出版業的又一個例證。電子書作為一個終端硬件,它的出現只不過是內容的另外一種承載模式,它不會影響到書的內容,只是為用戶提供了一個新的閱讀平臺。讀者想獲取的還是內容本身。這也意味著,數字出版時代的核心還是掌握在出版商手里。對于出版業來說,在閱讀形式上如果能發生一個質的變化,才會有出路。
如果出版社能與讀者建立起溝通的橋梁,推出讓用戶更喜歡的內容,這需要在讀者和電子書生產廠商的中間環節,電子書可恰如其分地扮演此角色,其從中能獲取到利潤將會不減反增。默多克日前透露,僅在一個月的時間內,iPad就為《華爾街日報》吸引了6.4萬用戶。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數據是:《新聞周刊》的網站有500多萬用戶。
正如華盛頓郵報公司所言,他們是希望《新聞周刊》能有一個更好的生存方式,這也說明出版業在未來市場中的定位需要有一個新的突破。《新聞周刊》總編輯Jon Meacham強調《商業周刊》并不是停刊,只是被出售。因為他們有遍布全球的讀者,只需改變一下閱讀平臺的方式,《新聞周刊》完全有可能在以新的面貌東山再起。
目前,電子書作為一個新興產業,在市場初期定會遇到一些諸如內容、用戶閱讀習慣、收費標準、產品本身的技術、售價等方面的困擾。以用戶關心的售價為例,1500元以上的價格并沒有影響到電子書的銷量。不難看出,這是一個不飽和的市場。該新興產業在初期步入市場時的定位是為高端人士服務的,但隨著產業的升級,各方面的供給增大后,必然會開始成本下降,從而進入大眾市場。
如果電子書能降至500元,將會有更大的市場,正如業內有人言:如果每年能銷售出1000萬臺電子書閱讀器,那要實現500元的價位就會很容易,這就和當年的MP3普及一樣。
那一天的到來也就是傳統媒體的終結之時。《新聞周刊》常務董事麥丹尼爾已深刻意識到這一點,“我們的行業正在發生變化,《新聞周刊》也要跟著變化,出售這件事情敲響了警鐘,我們必須繼續成長,我們要適應變化,并且找到一條新的為讀者、用戶和廣告客戶服務的道路。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我們的雜志深受好評。我們的網站也非常受歡迎,在網站改版后,我們將會變得更加強大,廣告客戶也會因此加大投入。”
《新聞周刊》在美國排名第二,僅次于《時代》周刊,而就現狀來看,誰也不敢保證《時代》周刊不會是下一個要被出售的雜志。
進入論壇>>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推薦閱讀
數周前,有風險投資業人士透露,克羅利希望將公司出售給Facebook,因為扎克伯格是克羅利所尊敬的人。此外,Facebook能夠相對較好的利用通過收購獲得的人才。例如,Facebook通過收購FriendFeed獲得人才已開始全面參與>>>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新聞周刊》待售,下一個是誰?
地址:http://www.sdlzkt.com/a/01/20111231/245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