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美國《財富》雜志高級編輯戴維•柯克帕特里克(David Kirkpatrick)在即將出版的新書《Facebook效應》(The Facebook Effect)中透露,馬克•扎克伯格在2005年4月融資期間,曾因面臨道德困境精神崩潰,在酒店衛生間地板上嚎啕大哭。
當時扎克伯格需要作出一個艱難的抉擇:撕毀與《華盛頓郵報》主席唐納德•格雷厄姆(Donald Graham)的投資協議,轉投Accel Partners的懷抱。格雷厄姆是扎克伯格非常尊敬的投資人,而Accel Partners則是那種“嗜血”的風險投資公司,但后者提出的條件更為優越。羽翼未豐的Facebook亟需資金,因此扎克伯格不得不選擇后者。
Facebook前副總裁馬特•科勒(Matt Cohler)透露,當時Accel Partners的聯合經營合伙人吉姆•布雷耶(Jim Breyer)與時年僅20歲的扎克伯格和其他Facebook高管共進晚餐。盡管布雷耶盡力活躍氣氛,扎克伯格仍然看起來很不舒服,隨后他起身去了酒店的衛生間,很長時間都沒出來。
科勒于是前去看看他是否身體不適,結果發現扎克伯格蹲在地板上嚎啕大哭,說:“這樣不對,我不能這么做,我作出了承諾”。科勒安慰他說:“你何不直接打個電話給格雷厄姆,看看他怎么說?”扎克伯格又過了一段時間才平靜下來,回到餐桌上。
扎克伯格最終還是打電話給格雷厄姆,吐露了自己的兩難境地,格雷厄姆慷慨地解除了協議,為追究其任何責任。格雷厄姆還對年輕的扎克伯格的“道德成熟”贊譽有加,稱:“我當時對自己說,‘對一個20歲的年輕人來說,這可真不容易,他不是打電話來告訴我說要接受另一個人的投資,而是跟我商量這件事情。’”
扎克伯格本人和Facebook公司均未證實此事,不過同樣也未否認,由于科勒仍然擔任Facebook的“特別顧問”,很難想象他會隨意編造這個故事,而且Facebook很可能對《Facebook效應》中的這一章節表示允許,否則會要求加上自己的反駁意見。
分析人士指出,Facebook沒有理由反駁這一軼事,因為這強調了扎克伯格是個重視道德、信守諾言的人,有利于改善他的形象。
《Facebook效應》中還透露,當時年僅20歲的扎克伯格先后拒絕了多家投資機構伸出的橄欖枝,包括:
一家曼哈頓投資機構2004年提出向Facebook投資1000萬美元,當時Facebook僅有來自30個大學的10萬用戶,扎克伯格“根本沒認真想過接受”。
2005年上半年傳媒巨頭維亞康姆提出以7500萬美元收購Facebook。
2005年下半年維亞康姆提出以15億美元現金加股權收購Facebook,而扎克伯格稱:“我不需要任何錢,另外,我不認為我能想出像Facebook這樣好的點子來了”。
2006年夏雅虎提出以8.5億美元現金收購Facebook,扎克伯格可能接受10億美元現金的出價,但是雅虎只愿意支付8.5億,因此同樣遭到拒絕。
此后微軟曾試圖以150億美元收購Facebook,但扎克伯格想要保持完全的控制權,因此也未談攏。(
進入論壇>>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推薦閱讀
昨天,盛大旗下影視娛樂內容數字發行商盛世驕陽聯合新版《三國》制片方,宣布將對優酷、土豆、56網等網站盜播新版《三國》行為提起訴訟,同時懸賞1000萬元獎金打擊盜版。 昨天,盛大旗下影視娛樂內容數字發行商盛世驕>>>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sdlzkt.com/a/01/20111231/246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