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的媒體價值要避免走入歧途,它不應該是流量模式的另一個新邊疆,而應該是具有更優質組織架構和傳播效能的社會化媒體,并迸發出比傳統流量型媒體更具技術含量的價值。
從國內第一家微博平臺——新浪微博上線至今的近兩年時間里,“圍觀”、“直播”已經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而隨著用戶量的不斷增長,微博也在影響著商業世界的運轉軌跡。
被外界炒得沸沸揚揚的“微博大號”成為了一種“微媒體”,它們正在微博這片肥沃土壤中生長出各種各樣的新鮮果實。而不斷增長的用戶量就是催熟這些果實的養料,動輒上萬的轉發數、新聞要聞的原發地和第一落點,微博的媒體價值正在迅速爆發。
但同時,一些雜草也在瘋狂生長。虛假信息、小廣告、買賣粉絲正在吞噬侵占原有的生態系統,讓微博這個平臺加速地朝著一片荒蕪奔馳而去。而這些非理性、非常規行為的出現,是因為在微博這個社交媒體新領域,沒有一套與之相適應的影響力評價體系。人們單純的以是否加“V”,粉絲數量多少來評判一個微博ID的價值,于是大眾被這些外露的硬性數據所累、所迷惑。
“微博粉絲超過100人,你就是一本內刊;超過10萬人,就是一份都市報;超過100萬人,就是一份全國性報紙;超過1000萬人,就是電視臺,超過1億人,就是CCTV。”這曾經在微博上廣為流傳的一段話,如今成了某粉絲販賣網店打出的廣告語。但買來的粉絲是否有價值?其實大家都有心照不宣的答案。那為什么還會有人如此在意粉絲的數量?當我們把目光過多的放在粉絲數量上時,一些問題也就隨之產生了。
就如同在門戶網站時代比拼流量一樣,把微博平臺簡單的看成是注意力經濟的延展,其實是限定了其新媒體形態和未來的多種可能性。但如果堅持以“唯粉絲數量論”來評判微博的價值,則很可能扼殺這個新媒體平臺的潛力釋放。
微博粉絲亂象
微博粉絲的泡泡起源于微博在當今的媒體屬性。粉絲數量直觀上看就相當于一個媒體的訂閱數。當用戶關注了某個ID,就相當于自愿接受其發布的信息。從理論上而言,粉絲數量越大,覆蓋面越大。而這個“訂閱數”就如此“透明”地懸在頭像下方,為潛在訂閱者提供了判斷的佐證,并時刻敲打著微博主的虛榮心和其作為“微媒體”的價值。
特別是當“微媒體”的概念興起之后,粉絲買賣的生意悄然誕生。明碼標價外加售后服務,“刷粉小廣告”就在私信箱里或是微群里等著你。以某淘寶3鉆店鋪提供的產品來看,“6元100個起拍,1萬個350元,可匿名購買,高質量,永久粉絲,終身包補”——這算是行價里面要價比較高的。
除了簡單的粉絲販賣,還有更為高級的單條微博轉發評論套餐,并根據轉發數量和評論數量不同分為各種套餐類型。“500次轉發+50條高質量評論=28元”是入門級,“1萬次轉發+1000高質量評論=238元”是頂級套餐,并可以定制評論內容。另外還有包月套餐,保證每天轉發條數及評論條數。
在“成交記錄”一欄中,有買家直接購買了相當于10萬個粉絲、但被標注為“網絡媒體推廣”的商品。還有更多買家明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只購買了100名粉絲;在“評價詳情”中該產品得到了4.9的高分(5分為滿分)。該化名產品30天內共售出8.6萬元左右,如果將其轉換成粉絲數量,大概在140萬~240萬人之間。而這只是粉絲販賣生意中的冰山一角。現在,其“技術含量”快速升級,已經難以用以前沒有生氣、可以被迅速識別的“僵尸粉”來形容,而是有內容發布、有轉發、有評論的“機器人”了。
如果說有些人購買粉絲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讓自己的微博看起來更有面子,那他們應該心知肚明這樣的粉絲是難以產生互動、用戶價值極低的擺設。但是,一些開始以“微媒體”形態出現的大賬號也成為粉絲買賣產業鏈中的成員,則是有著明確的商業目的。在微博這個新生事物還沒有成熟的時候,很多聰明人已經看到了其巨大的商業價值。
5月初,知名編劇寧財神在自己的微博中爆料,某廣告公司希望與其合作,“只需要發3條,3萬塊”,但附加條件是“等你發完那幾條圍脖,能讓姚晨轉一下嗎?”
這些亂象使得大眾對于粉絲的價值產生了錯覺,同時也影響著微博行業內的從業者,更連帶引發了外部資本對于微博估值的不斷攀升。
2010年年初,擁有幾十萬粉絲的微博賬號只需5~6萬元即可買到,但現在的情況是掌握多個賬戶、粉絲數量達到千萬級別的運營者,面對VC給出的8000萬估值也不為所動。而希望利用微博大號發廣告的營銷公司也在抱怨價格的水漲船高。但在粉絲數量和評論、轉發情況都能夠作假的情況下,以粉絲數量論成敗的微博成了一場自己騙自己的游戲。自己充粉絲,再給這些假聽眾推送廣告,假裝傳播效果很好,其實都是自己哄自己玩。
這種惡性循環一旦形成,就變成了無價值的資源損耗,而對于微博平臺的營銷價值和信任體系來說,都將是無法逆轉的災難。同時,這些不公平的惡性競爭對于深諳微博營銷之道,早早埋下伏筆、認認真真養用戶的創業者而言,也是一種干擾和沖擊。一旦把微博營銷的市場做爛,那么就將是玉石俱焚,而其禍根恐怕就是“唯粉絲數量論”。
微博將成為未來新媒體的平臺,甚至成為互聯網的入口,這些都毋庸置疑。但在建立游戲規則之時,就出現無數的破壞者和踐踏者,只能將微博從原本前景美好的預定軌道帶離。 上一頁1 2345 下一頁
推薦閱讀
阿里巴巴與雅虎關于支付寶的爭論真相撲朔迷離,最新一期財新《新世紀》周刊“財新觀察”欄目發表了社評《馬云為什么錯了》。此篇文章引發了熱烈的討論,馬云深夜與該文作者、財新總編輯胡舒立進行了溝通,而關于馬云>>>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微博發展迅速 微媒體是否存在泡沫?
地址:http://www.sdlzkt.com/a/01/20111231/247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