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外媒的報道中,開始出現兩會的拼音“lianghui”,這使我想起10多年前在歐洲常駐時的經歷。我曾數次參加過中國人大和政協代表團的隨團報道工作,每每碰到當地記者向我詢問有關人大和政協的問題,我就會借機做一些簡要的介紹。但后來從這些記者的報道中,我讀到的,常常是“中國的兩院”這樣的外文簡稱。顯然,他們是用西方的概念來套中國。
這些年來,有關“中國兩院”的說法漸漸不多了,代之而現的是“中國的國會”(China'sCongress)和“中國的最高咨詢機構”(ChinastopAdvisoryBody)。僅從這兩個譯名看,恐怕很多普通外國人還是沒法弄明白中國的政治體制及其運作方式。
現在,變化出現。中文拼音的運用,標志著一個含義與西方概念完全不同的新詞出現了。幾個世紀以來,中文詞匯進入英語的并不少,但大多與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及流行語相關,因此“兩會”這個政治詞語,有著非同尋常的政治意義。
從這兩天的外媒報道看,凡是用了拼音的,都會有一小段介紹。在馬來西亞新聞社的報道中,對“兩會”的解釋簡明扼要,一是說兩會是中國每年最大的政治事件,二是說兩會包括了中國最高立法機構人大的會議和中國最高咨詢機構政協的會議。《印度教徒報》的解釋是,每年來自中國各省市自治區和特別行政區的各民族的政治代表聚集在一起,舉行為期兩到三周的固定會議。在網上的英文維基詞典中查了一下,發現這個詞已經出現在“人民大會堂”的詞條之下,注解也大體相同。
這樣的解釋盡管不夠全面,但至少表明,外媒已經意識到,要了解中國的政治、經濟等各個方面的政策及其決策程序,就必須了解兩會。僅用西方的那套政治詞匯,已經無法準確解釋中國的民主政治運作程序。今后,類似“兩會”這樣的詞用多了,就有可能逐漸形成一些新的專有名詞,就會有更多的人通過這些詞匯來了解中國的政治體制。
當然,這最終將會有助于使世界的政治詞匯和政治概念更加豐富。
進入論壇>>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推薦閱讀
藝龍CEO崔廣福接受了IT商業新聞網專訪,在訪談中,崔廣福表示,藝龍實現盈利是藝龍在線戰略的勝利,他稱,當藝龍剛推出此戰略的時候還有很多人持懷疑態度,而現在看來這個戰略的實施是正確的。 藝龍旅行網CEO崔廣福 >>>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當“兩會”拼音字母頻現外媒 lianghui漸風行
地址:http://www.sdlzkt.com/a/01/20111231/249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