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日前發布《中國法治發展報告NO.82010版法治藍皮書》。其中,《中國地方政府透明度年度報告(2009年):以政府網站信息公開為視角》(以下簡稱“報告”)由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法治國情調研組對43個省會城市和較大市的政府門戶網站集中調查,對中國部分地方政府網站公開政府信息的情況進行調研、測評和分析。調研發現,一些政府門戶網站履行政府信息公開條例規定的情況不好,不少政府網站存在信息不集中、網站信息獲取不方便,個別政府網站只重形式不重內容等問題, 43個城市中半數以上不及格。”(2月22日 中國青年報 原文鏈接)
截至去年1月,我國已經開通4.5萬多個政府門戶網站,從中央政府到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幾乎都設立了自己的官方網站;截至去年底,我國網民人數已達3.84億,龐大的網民數量讓網民這個新群體的力量得以顯現。隨著互聯網功能的進一步拓展,政聲民意在網上激蕩:廣大網民用鼠標表達社會的正義和良心,用鍵盤書寫國家的利益和遠景,用“憂天下”之心投下愛憎分明的表決票……與此同時,在怎樣對待網絡民意這個問題上,政府開始放下身段,探索由被動應對向公開互動的新途徑。
2008年6月,胡錦濤總書記在人民網與網友在線交流,演繹了一段網民稱之為“最幸福網事”的佳話;2009年2月,溫家寶總理接受新華網、中國政府網專訪,與網友在線談心,續寫億萬網民的“幸福網事”。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言傳身教,掀起公權力和領導干部“深度觸網”熱潮。不少領導干部邀請網民“拍磚”、“灌水”,磨煉自己的“執網能力”;有的領導干部在網上開設博客,博得一片“民生情”;一些地方政府網絡發言人紛紛亮相,實現了從“要我發言”到“我要發言”的華麗轉身;各地處理網民意見的長效機制得以初步建立,上網“捎話”成為干群交流的新形式;在今年的地方兩會上,網絡問政、網絡民意首次現身政府工作報告。同時,網絡監督風生水起,網絡反腐方興未艾:陜西“華南虎”事件、云南“躲貓貓”事件、南京“最牛房產局長”事件,以及溫州等地的公款出國旅游事件……通過網絡這個便捷的載體,幾乎一夜之間形成全國熱議的“輿論漩渦”。網絡已成為一個巨大的公民問政平臺和政府問計平臺,網絡正在成為執政者與民眾真誠互動的言論場,成為政治文明與法治建設進步的助推器。
遺憾的是,在這個新時代的官民“大合唱”中,還存在不少不協調的“音符”,甚至是“梗阻”現象。有的市長信箱形同虛設,對網民的意見和建議不予回復或者答非所問;有的領導干部開設的“民生博客”異化為“空殼博客”、“官文博客”、“應景跟風博客”;有的地方,原本方便群眾辦事、及時了解民情民意的政府網站,竟然長時間不予更新,“沉睡”不醒……
政府網站已經成為地方政府公開政府信息重要渠道、對外集中辦公和向公眾提供信息重要平臺。但這個平臺還缺一個“鏈接”——就是領導干部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一顆“為民心”,一份與人民群眾難以割舍的真感情。這顆心,就是胡錦濤總書記春節期間在福建五龍村村民張唐妹家嘗米酒、包艾葉粄、炸糯米糖棗的身影;這份情,就是溫家寶總理在廣西泗孟鄉屯長村,從村頭走到村尾給村民拜年的深情話語。沒有這顆心,就會對民生民意充耳不聞,視而不見;失卻這份情,什么樣的“民生博客”、官員信箱、電子政務、政府網站都會淪為擺設。只有用這顆心、這份情作“鏈接”,官民互動才會更實在、更順暢,政府的決策和施政,官員的一言一行才會永遠不辜負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期待。
進入論壇>>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推薦閱讀
在李寧有限公司最成功的專賣店中,有一家店卻在諸如北京王府井這樣的繁華地段之外,選擇了它的新店址:www.e-lining.com。名為“李寧官方商城”的這一電子商務網站自2008年4月上線運營后,很快就成為這家中國本土頭號>>>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政府網站為啥半數不及格?
地址:http://www.sdlzkt.com/a/01/20111231/251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