紛擾的商業世界永遠不缺少話題。新年之初,“Google將退出中國”這一事件就像一枚重磅炸彈,激蕩起看客們的興致,“非法獻花”一詞迅即走紅網絡。1月中,Google高級副總裁、公司發展和首席法律官David Drummond在官方博客上發表文章“A new approach to China”,談及Google目前對于中國運營的看法及考慮,最后稱:“我們認識到,這很可能意味著必須關閉Google.cn,并有可能關閉我們駐中國的辦事處。”
在這份聲明中,Google將“可能退出”的原因歸結為“商業倫理沖突”,稱公司受到了來自中國的有針對性的網絡攻擊,以及長期以來都存在的信息審查過濾機制。馬上就有人站出來反駁稱,這只不過Google在為自己失意于中國市場找借口,畢竟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商業管理規則,任何一家企業都要遵守當地的法律。
包括Google的粉絲、觀察家、競爭對手等各路人士群起激辯,有人堅決為Google辯護,有人為Google開出在中國繼續經營的解決之道,有人開始分析百度的股價表現,有人在為可能無法享受到Google的服務而痛惜,有人將此稱為“行為藝術”,更多的人想看這一出活劇該如何收場。一場看似簡單的事件,由于Google特立獨行的姿態,不斷升級,甚至中美雙方的政府人士都站出來發表了看法。
毋庸諱言,作為一家頗具創新精神的公司,Google給用戶帶來了很多優秀的產品,其“不作惡”的理念也深得人心,兩位創始人的表現更是激發著全球的創業者們追逐自己的夢想。但說放棄中國市場委實太難,想必他們做出這一聲明也經過了一番掙扎,盡管來自中國市場的營收只占Google整個收入的很小一部分,但龐大的消費群體是任何一家志在全球經營的公司都無法忽視的。
對于這一事件,無論是僅僅從商業的角度分析,或是單純地將其泛政治化,都未免失之偏頗。生意做得越大,就越和意識形態分不開。NBA在中國有無數擁躉,賺取財富的同時,它也在輸出美國文化。微軟在中國市場曾幾度換將,考慮的出發點也絕不僅僅是單一的因素。我們很難再分清楚到底是商業成分多一點,還是意識形態成分多一點。其實,很多大企業家都擁有高超的政治藝術。
因為互聯網的出現,“世界是平的”被人們掛在嘴邊,但在某種程度上,世界永遠不可能是平的,全球化的過程中,各種差異乃至沖突無法避免,不斷碰撞、摩擦可能正是常態。在這起“退出事件”中,簡單地指責某一方也毫無益處。就像幾年前華為想去美國收購3COM一樣,美國政府以安全為由不予批準。這也是游戲規則。
給Google打一個所謂的“道德高分”并不合適,站在相反的立場上歡呼也不可取。我們更愿意看到的是:Google真的僅僅是做個姿態,而后還能靜下心來想想,如何在給定條件下做生意,體現出真正的商業智慧;而中國市場也應該更加貼近世界,以更開放寬容的精神接納Google這樣的“不和諧音”。這才是商業理性。
進入論壇>>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推薦閱讀
任何一個大國的崛起,都緣于政府支持了當時先進的產業,目前的五網+IT就是這個時代的先進產業。因此建立網絡IT部激活資源共享、良性競爭很有必要。 任何一個大國的崛起,都緣于政府支持了當時先進的產業,目前的五網>>>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Google退出”震蕩波
地址:http://www.sdlzkt.com/a/01/20111231/251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