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谷歌事件”不斷成為西方輿論關心的話題。從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到美國國務卿,再到美國總統,紛紛出面對中國興師問罪,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架勢。一樁企業糾紛,為什么如此牽動美國政府的神經?翻閱了西方媒體關于此事的近期報道,眼前的謎團逐一解開,谷歌公司的笨拙表演一目了然。
據《美國之音》報道,今年1月12日,谷歌公司高級副總裁、首席法律顧問大衛·多姆德在博客網站上說,“發現來自中國的針對該公司基礎設施的高度精密和目標明確的攻擊,導致谷歌知識產權失竊”;“有證據顯示,襲擊者的主要目的是進入中國人權人士的郵件賬戶”;“我們決定不繼續審查谷歌中國的搜索結果”。短短幾百字,表達的意思非常清楚:一是影射中國政府支持“黑客攻擊”,二是要當“人權衛士、自由衛士”。正是這種影射,使美國官方得到了“更可能的情況是這些攻擊者和中國政府有松散聯系”的印象。
其實,谷歌公司很清楚,網絡黑客攻擊事件每天都在發生,中國法律是禁止黑客行為的。微軟公司首席執行官史蒂夫·鮑爾默指出,事實上,每家大型機構都遭到黑客入侵。他并不認為,“互聯網安全環境發生了根本改變”。中國同樣是“黑客攻擊”的目標,是網絡攻擊的受害者。2008年大陸網絡受境外攻擊次數同比增長148%,損失高達幾十億人民幣。日前,中國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百度公司受到黑客攻擊,癱瘓了數小時,造成重大損失。
世界上不存在絕對的自由。自由總受到法律的限制。由于各國的歷史、文化背景不同,各國的法律標準也不盡相同,但各國都按本國的法律對互聯網進行管理。對此,谷歌公司同樣是清楚的。2006年谷歌公司進入中國時,曾明確承諾要遵守中國的法律。
綜上所述,無論是受到“黑客攻擊”還是想當“人權衛士”,都不足以讓“谷歌”背信棄義,更不足以讓美國國務卿、總統等最高政要親自出面向中國發難。那么其背后到底有什么更大的利益呢?
奧地利《新聞報》的分析認為,一段時期來,谷歌公司一直處于困境。在中國市場,谷歌的市場份額只有30%多,其中只有1/3的人使用谷歌中國的搜索器,遠遠不敵中國本土的百度搜索器;在國際市場,谷歌的形象也非常糟,先是非法掃描世界各國的大量圖書,完全無視知識產權保護,現在又大規模收集用戶信息。德國《明鏡》周刊以“比您更了解您的康采恩”為題,對谷歌公司背著用戶收集用戶信息的情況作了披露。披露的情況令人不寒而栗。在這種背景下,谷歌公司急需扭轉自己的形象。影射中國政府支持“黑客攻擊”,將自己打扮成“人權衛士”挑戰中國的網絡管理體制,無疑是最容易博得西方民眾好感的話題。該報的文章指出,谷歌此舉到底是為了保護數據、保護人權,還是出于商業利益考慮?
無獨有偶。美國新政府上臺一年之際,其處境竟與谷歌公司有相似之處。在國內,新政府推動的種種改革阻力重重,從增加就業、醫療體制改革到加強金融監管,在許多民眾最關心的問題上難有建樹。國際上,阿富汗、伊拉克戰局難有改觀;中東和平進程前途渺茫;伊核、朝核問題難有突破;美俄核裁軍霧里看花……幾乎所有國際熱點問題迄無實質性進展。選民對奧巴馬上臺初期的歡呼正在轉向失望。美國政府也需要給選民一種興奮劑。
國務卿希拉里想到了“網絡自由”。在她眼里,有些國家的網絡管理實踐可以成為其“人權”、“自由”等武器的現成攻擊目標,又能迎合大多數美國選民的口味。她于是請來了谷歌、微軟、Twitter和思科等網絡公司的高管。
這次會晤的余音未落,谷歌公司就開始向中國發難。據路透社報道,希拉里當天表示,“谷歌已就這些問題向我們做了匯報”,國務院發言人克羅賴稱,“谷歌在宣布這一決定前聯系了我們”。接著,美國政府和谷歌公司始終不讓“谷歌事件”淡出輿論。幾天后,希拉里拋出了美國的全球網絡戰略,主張加大政府投入,加速開發能翻越網絡防火墻的軟件和產品,以幫助那些她認為需要幫助的力量。至此,不難看出“谷歌事件”成了希拉里拋出美國“網絡戰略”的最好鋪墊。
一位奧地利網民說,這表明,華盛頓已將網絡視為其進行意識形態戰爭的工具。谷歌公司則充當了這場“戰爭”的急先鋒。
進入論壇>>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推薦閱讀
豆瓣網創始人楊勃今日確認,豆瓣網已于2009年下半年完成近千萬美元的融資,同時將對現有團隊進行擴充。這也是繼2006年聯創策源投資豆瓣網200萬美元后,豆瓣網實現的第二輪融資。 1月25日早間消息,豆瓣網創始人楊勃今>>>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sdlzkt.com/a/01/20111231/253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