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有了,中國便有了百度美國有了Youtube,中國便有了優酷;美國有了Groupon,中國便有了美團、拉手。
無論是風險投資還是資本市場,他們都愿意相信一個美國成功了的商業模式能在中國復制。
而今,京東商城要去美國資本市場重現中國版的亞馬遜。故事的結局不可預知,但作為零售商,京東在技術上與亞馬遜尚存有一段不小的距離。綜合考量兩個完全不同的市場環境以及兩家迥異的公司發展路徑,京東故事的確僅是京東的。
環境:零售市場的差距
無論是亞馬遜還是京東商城,雖以為載體,但它們本質是零售商,這是業界的共識。
“無論賣什么產品,零售業的凈利潤也就是3~5個點,換句話說,零售是微利行業。”京東商城CEO曾經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專訪時如是說。零售的微利也佐證了商城原總經理、當當網前任COO黃若關于“零售實際上是通過提升效率賺錢”的論斷。從這個角度上說,零售業態的歷史演進實際上是效率的進化史。
在美國亞馬遜創立的1995年,美國零售業進化得已經非常先進。沃爾瑪、百思買經過了幾十年的發展在本土形成了強大的優勢。其傳統零售業的成熟體現在渠道商的集中化、規模化和效率化上。換句話說,傳統零售業的效率優勢已經非常明顯。正因為此,美國的只充當了傳統零售補充者的角色。
據統計,在沃爾瑪2011財年全年,沃爾瑪的凈銷售總額就達到了4190億美元。亞馬遜在資本市場雖表現搶眼,但2011年全年銷售額在480.8億美元。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美國仍然只是傳統零售的一個補充渠道。
而中國市場的想象空間卻遠大于美國市場。“中國的網絡零售是可以取代傳統零售的。”這是來自華創證券的一份研究報告的結論。
中國零售業供應鏈復雜且冗長,現代零售業態的覆蓋率和集中度都不高。即使像國美、蘇寧這樣的線下零售巨頭,其零售的份額也不到整個家電3C零售市場份額的10%。
而中國的二元經濟結構使得中國電子商務的主要覆蓋面在城市用戶群密度高的區域,在這些地方,網絡購物模式運營成本低于傳統零售,所以可以形成價格優勢。而在三四線甚至邊遠城市,由于現代零售渠道下沉不足,商品豐富性有限,電子商不能提供更加豐富的購物選擇。
一位接近京東高管的人士指出,亞馬遜模式已經被資本市場證明是一個成功的零售模式。而京東作為一個線上零售商角色在中國市場上的想象空間更大。近兩年,200%左右的增長速度已經說明了這一點。
成長:路徑選擇的區別
由于市場環境的差別,亞馬遜和京東的成長路徑有著很大的差異。
華創證券的研究報告指出,由于美國傳統零售業異常強大,亞馬遜等電商企業不得不另辟蹊徑,通過經營長尾商品在夾縫中生存。沃爾瑪超市出售的商品種類有10萬多種,但是亞馬遜出售100萬種商品,也就是說,亞馬遜出售的眾多產品在傳統零售渠道里是無法買到的。因此,的長尾特性在美國表現明顯。
但在中國,京東商城等電子商務企業完全無需另辟蹊徑。實際上,京東商城所售賣的完全是主流渠道里的主流品牌。用價格利器將一線城市用戶迅速聚集,品類豐富度足以吸納三四級城市的用戶。
劉強東深諳中國市場的特性,因此高調的價格戰使京東迅速從一線城市崛起。
無論是亞馬遜還是京東都從單一垂直品類拓展至綜合百貨品類,但是其拓展路徑卻存在著差異。“亞馬遜和京東都經歷了多年虧損,我認為京東的估值不會差,這是出于一個拓展路徑邏輯的考量,”黃若指出,“亞馬遜是圖書起家,京東是3C起家。圖書的毛利率高,而3C的毛利率低。但是亞馬遜從圖書拓展至百貨的時間比京東更長,原因是這兩個起始品類的帶動力不同,3C的客單價高,整個市場盤子的體量也夠大,帶動其他品類相對容易。而圖書的體量比較小,帶動力相對較弱。從用戶角度分析,你習慣了在一個平臺購買500元的東西,再去購買50元的東西是很容易的。而反過來,習慣在一個平臺上購買50元的東西,推送500元的東西給用戶,其接受度是有限的。”
另外,在中國市場,3C數碼是個非常難做的品類,它的價格波動極快,供應鏈掌控難度較大。用劉強東的話說,“賣圖書是一個很容易做的生意,實際上就是從出版社庫房里搬到我的庫房里,然后再送給用戶。”正因為此,京東發動圖書戰,將當當網打了個措手不及,用自己占比5%的品類奠定了圖書網購市場“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格局。
不過在亞馬遜和京東的發展路徑中,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重電商”的發展邏輯。亞馬遜經歷了10年虧損,將大量的錢花在了倉儲物流體系上,京東花錢最多的也是自建倉儲和物流。這一點,黃若給予了很高的肯定:“自建物流投入很大,但是邊際成本會不斷降低。”
華創證卷的研究報告顯示,在總物流成本為8元,而商品毛利率為12%的情況下,“客單價”至少要為67元才能達到盈虧平衡點。而當物流總成本下降時,“客單價”急劇下降,能夠進入網絡渠道的商品越來越多。而末端物流配送成本與規模則成反比,一個城市的日送貨量(主要是小件商品)上升至1萬單,那么每件配送成本便可以降至2元以下。但由于前期投入巨大,無疑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京東資金鏈的緊張。
數據:利潤來源的不同
無論如何比較,京東終究不是亞馬遜。從公司運營的效率和質量來看,京東與亞馬遜還有著很大的差距。
亞馬遜經過了10年的虧損,最終實現盈利,而且市值破千億美元大關。而京東還處于虧損線上。從亞馬遜近幾年的發展路徑上看,其虧損主要來自投資、收購以及業務重組領域等。而京東的虧損除了來自于物流的投資,還有激烈的價格戰。
京東某離職高管指出,亞馬遜通過低買高賣的零售模式聚集了人氣創造了銷售額,同時也累積起了強大的技術數據后臺。從亞馬遜現在的財務報表看,銷售基本靠買賣商品,亞馬遜的電子書很賺錢,但中國的電子書在盜版的環境下不得不免費銷售或者低收費,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差別。
另外,亞馬遜的利潤率70%來自于服務性收費,比如、云存儲,比如開放倉儲物流平臺的收費,也就是說,亞馬遜自建的倉儲物流體系是可以賺錢的,他們把倉儲物流體系開放給其他的企業使用并收取服務費,這需要強大的技術數據平臺來支撐。而京東在技術領域的差距還非常大,所以目前無法通過服務性收費來賺錢。
雖然京東的倉儲體系和技術體系搭建都是朝著這樣的方向在邁進,而且數據開放平臺開始了實質性的運作,但是“中國管理者不善于從數據中尋找管理方式,而是喜歡靠經驗判斷。”黃若說,“在這一點上,亞馬遜已經走得非常超前了。”
“另外,京東還有一個挑戰就是業績極速增長帶來的管理挑戰。這也是中國絕大部分互聯網企業面臨的難題。”黃若表示。
推薦閱讀
>>>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京東離亞馬遜有多遠?
地址:http://www.sdlzkt.com/a/01/20120611/66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