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發改委對兩家公司實施反壟斷調查,這是否釋放出一種國企改革破冰的信號?著名經濟學家茅于軾昨天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認為,“過去幾年,國企改革已經陷入停滯,在本屆政府任期之內也不會有什么轉機。”
如果這并非國企改革的信號,又意味著什么?“《反壟斷法》施行3年來,重要的案件的確不多。這次發改委對兩大電信公司發起反壟斷調查,意義很大。在《反壟斷法》面前,所有企業一律平等。”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產業經濟與競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吳漢洪昨天告訴本報。
因此,不僅是電信,石油、煤炭、化肥等與老百姓密切相關的行業,同樣存在央企或國企涉嫌壟斷的情況,且飽受爭議。
以石油行業為例,外界對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涉嫌壟斷的討論從未間斷過。“漲價容易降價難”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在最近一次油價下調之后,成品油斷供現象非常明顯。在近日召開的全國工商聯石油商會年會上,許多地區的民營石油企業均表示目前柴油進貨困難。
這還表現在天然氣價改上。氣改難以推進就被指責為三大油企操控。雖然上下游企業一直呼吁天然氣價格與國際接軌,但各方利益訴求明顯不同。天然氣價改定價草案被指責均為石油公司所推動,目的是鞏固或強化其現有的天然氣壟斷地位。
煤炭行業也同樣如此。經過最近幾年的大規模兼并重組和關停小煤窯,國有企業在煤炭行業中的市場份額大幅提高且高度集中。隨之帶來的問題是,發改委對煤炭企業的控制力越來越弱。
過去幾年,煤炭價格大幅飆升,在一年一度的煤炭訂貨會上,發改委要求煤炭企業與電力企業簽署合同,煤炭企業必須執行合同煤價,但是執行者寥寥,因為市場煤的價格遠高于合同煤。
煤炭等能源價格的連續上漲,讓鋼鐵、水泥、電解鋁等行業的能源成本不斷攀升,很快傳導至下游直至終端用戶,給國內物價造成巨大壓力。
化肥行業也不例外。中化集團等企業與國際鉀肥供應商簽訂下半年鉀肥進口合同,合同價為470美元/噸,較上半年漲幅為17.5%。這被外界指責為涉嫌壟斷,推高了化肥價格,進而傳導至農產品價格。
吳漢洪告訴本報,最近幾年民間反映央企在一些行業所占市場份額大的呼聲很高,認為可能涉嫌壟斷,不過判斷一個企業是否壟斷,并非由其規模和市場份額決定,而是由其行為所決定。
“《反壟斷法》明確規定了4種行為將構成壟斷。”吳漢洪表示,這4種行為包括經營者達成壟斷協議,經營者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競爭效果的經營者集中,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
他認為,國家此次對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反壟斷調查,更大的意義在于向外界表明,要求企業的經營行為不要違反《反壟斷法》,在法律面前對所有企業一視同仁。
推薦閱讀
這次反壟斷調查更像是一>>>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評論:反壟斷調查,下一個是誰?
地址:http://www.sdlzkt.com/a/01/20121229/104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