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影院投資泡沫搖搖欲墜之際,國內電影投資圈也悄然吹來一股寒流。
在剛剛結束的第十五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上,如何拯救中國電影對抗好萊塢攻勢,成為國內電影業共同的吶喊。嚴峻的事實是,上半年共上映了115部電影,其中國產片85部,票房收入僅占全國總票房收入的約30%;30部進口影片票房收入卻占據全國總票房收入的約70%。
華誼兄弟總經理王忠磊直言:“今年前5個月國產片整體情況不好,壓力很大。”
孫航宇告訴記者,除了《黃金大劫案》等少數國產電影剛剛邁過保本線,多數國產電影都是虧損的。
國產電影票房的不景氣,開始冷卻原先高漲的電影投資熱情。
“以前一些民營企業投資電影的方式,是只投錢,不大過問電影制作內容與發行環節,頂多在演員選擇方面發表意見。但現在他們開始盤問政策風險、投資費用是否超支、熱門電影是否撞車等涉及電影投資收益的各類問題。”一位國內電影制作人士透露,“投資方已經意識到,國產電影投資一本萬利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
在他看來,《金陵十三釵》制片方要求各家院線最低票價不得低于35元,并將制片方票房分成比例從行業慣例的43%提高至45%,與其說是確保電影投資方的權益,不如可以看成國內電影投資燒錢時代的“最后掙扎”--一旦大投入沒有預期大產出,等待投資方的只能是血本無歸,何況“血本無歸”已是大概率事件。
與民間電影投資退潮同步的,則是銀行方面對電影貸款的審核標準趨嚴。
“單單以電影版權估值就測算貸款額度,已經遠遠不夠。”一家股份制銀行投資銀行部負責人向記者表示,如今銀行信貸部門除了考察制片方對電影影片的財務規劃和演員班底,還要看導演和演員、項目團隊、劇本、影視公司實力、過往影片票房業績和市場號召力等各種因素,即使投放貸款,也會時時監督影片制作公司用款過程,在票房收入回款時還要設有專門賬戶,有效監管票房現金流優先用于償還銀行貸款。
而傳統的“版權質押+打包貸款”模式,正面臨潛在的貸款虧損風險。今年以來,原先燒錢搶片的視頻網站忽然集體大幅壓低電視劇網絡版權價格,有些電影版權的報價降幅超過50%,增加了銀行通過出售版權收回全部貸款的不確定性。
“如今國內電影市場的總體生存環境,是20%電影能夠保本或盈利,其余基本虧本經營。”孫航宇給記者算過一筆賬,即使去年791部國產電影能拿到準映證,但真正能進入放映廳和觀眾見面的電影是154部,折算下來每月有12部電影投入市場,等于每兩三天要面世一部新電影。在如此高頻率的新電影更新環境下,每月可能只有2-3部電影邁過保本門檻。在去年票房過億的38部影片中,國產電影僅有20部。
而絕大多數未能進入放映廳的電影作品,只能靠將版權賣給電視臺、視頻網站與爭取政府補貼實現投資回報。 上一頁1 2 下一頁
推薦閱讀
優酷已經與NBC環球國際電視發布公司簽訂多年期協議,獲得NBC環球電影在中國市場的點播視頻授權。 優酷已經與NBC環球國際電視發布公司簽訂多年期協議,獲得NBC環球電影在中國市場的點播視頻授權。 這些電影包括《辛德>>>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sdlzkt.com/a/guandian/yejie/20111229/146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