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最近做了一個有意思的小調查,用自己“實名制”的QQ,隨機查找了與筆者同處一個城市的在線用戶,選擇前10人共4男6女試圖加其為好友,發現有9人開啟了好友驗證。不得已,只好用“你好,可以和你聊聊嗎?”作為驗證請求,結果有2人通過、2人拒絕,其余均石沉大海。其實,這個結果并不意外。相信很多讀者的QQ也是用于和相對熟悉的人進行信息傳遞和溝通,騰訊QQ儼然已成為一個強關系的應用。騰訊帝國的崛起,正是以此應用及其背后的用戶價值為根基。
相反,微博則是一種典型的弱關系應用模式。和好友驗證的模式不同,用戶可以在微博上隨意關注想關注的人,不必經得被關注者同意。微博這種關注模式使得其內容大范圍廣播成為可能,也使得讀者在微博上更多地是希望獲得感興趣的信息,而不是將其作為與熟絡的人進行溝通的工具。顯然,在更為符合強關系假設的東方社會,微博的媒體屬性遠大于它的社交屬性。
當然,弱關系不代表弱黏性,但在今天這樣信息泛濫的環境中,要保持和提升一個媒體的用戶黏性,顯然不如社交網絡(特別是強關系的社交網絡)來的容易。例如,新浪微博的帳號設置中,“收貨地址”一欄赫然在列,但這個明顯偏向電商的設置至今并未得到太多的應用;還有基于新浪微博用戶的手機應用“新浪微友”被認為是對抗騰訊“微信”的產品,貌似也沒有得到廣泛的使用。
新浪微博始終在探索其盈利模式,其種種嘗試無可厚非,特別是在這個長江后浪推前浪的互聯網市場中,一不留神就有可能被拍在沙灘上。但是,作為一個更像媒體的互聯網應用,微博真正的價值仍然是內容的質量,這也將是保持微博用戶黏性的關鍵。至于盈利,更多還是要靠廣告和活動,而與電子商務和社交的結合,開拓創新的盈利模式,則必須等到微博有更大用戶黏性的時候。
別人的鞋子再好,不一定適合自己的腳,要走自己的路,還是應該穿上適合自己的鞋子。筆者認為,只有當新浪微博的社交屬性足夠強、用戶黏性足夠大的時候,才是推出收費會員制度的好時機,否則只是把別人的鞋子硬往自己的腳上套而已。這次,新浪微博操之過急了。
推薦閱讀
在中國互聯網界,有一個人跟陳天橋、馬云、丁磊、張朝陽、李彥宏5個人同時過招。他外表斯文、舉止儒雅,他一度掌管中國市值最高的互聯網公司,卻被叫做“全民公敵”。這個人,是馬化騰。 生于70年代的馬化騰,罩在頭>>>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中國計算機報:新浪微博收費操之過急
地址:http://www.sdlzkt.com/a/guandian/yejie/20111229/147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