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媒體集中報道了職業差評師對網絡賣家的危害,連日來,記者加入三個職業差評師群進行臥底調查,摸清他們的作案流程:尋找目標—買手下單—群主談判—賣家妥協—集體分成。淘寶網回應,將完善制度漏洞防范職業差評師的猖獗。
QQ群對成員進行差評培訓
記者檢索發現,網上以“差評聯盟”“淘寶差評師”為名的QQ群有不少,很多都拒絕陌生人加入,規模小的有幾十人,規模大的有數百人。記者申請加入了其中的三個群,發現QQ群里資源共享,一天可能“獵”到約10個目標,他們下單威脅賣家給差評,如果賣家請求他們改評價,他們就向賣家所要“賠償”。
6月26日中午,記者在其中一個群里看到,20多名拍手瞬間搶購了售價1.98元的一款防蚊手帶防蚊圈。不到10分鐘,群里就公布,賣家已經妥協向10多位“買家”每位支付10元的賠款。而作為回報,管理員抽取每位“拍手”10%的手續費。
按淘寶網規定,除阿里旺旺聊天軟件外,其他通過短信、QQ等方式獲得的聊天記錄,均無法作為申訴證據。一位淘寶賣家告訴記者:“給了差評開口要錢的人太多了,有的要幾十元,有的上百元,但一般都不超過1000元,因為這是警方立案的標準”。
記者在一個名為“淘寶差評師”的QQ群中,管理員自稱談判手,其他的成員都是拍手。在群里的共享文件中,“找肉標準”、“差評流程”、“各種問題”等培訓稿赫然在列。
湖北賣家一天遭遇15個差評
“在淘寶上賣了幾年的土特產,沒想到竟遇到了職業差評師”。湖北賣家劉明(化名)在淘寶網上開了個土特產網店,上周的一次看似平常的交易,至今讓他感到憤怒。
上周,一名來自廣東的賣家一口氣拍下了15件寶貝,單價都在10-20元。下單、付款、發貨,就在劉明按照流程完成這筆交易時,沒想到,買家居然全部給15件商品下了差評。 上一頁1 2 下一頁
推薦閱讀
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DelftUniversityofTechnology)和上海交通大學聯合發布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中國的社交網絡用戶比西方的社交網絡用戶更快樂。 北京時間6月29日晚間消息,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Delft University>>>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sdlzkt.com/a/guandian/yejie/20111229/147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