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近年來難以甩脫的“山寨”罵名,凸顯出一直有志于創新的馬化騰對這家國內最大互聯網公司的發展一度無法把控。
在公司內部,當員工一年內大幅增至2萬多名時,原來只適用于管理4000人的組織結構變得支離破碎:8條業務線間錯綜復雜的關系連內部員工也難以梳理,部門間的內斗危害遠甚于外來威脅。
在公司外部,生態環境的失控讓騰訊頻遭打擊。一個因少有自主創新而被指抄襲成性的互聯網巨頭,不僅難有合作伙伴,還要頻頻應對競爭對手對它大肆指責。一時間,原來那只可愛的小企鵝成了全民公敵,騰訊成了中國互聯網中的孤家寡人。
外憂內患之下,騰訊迫切需要改革。但最近這次大刀闊斧的結構調整,真的能帶騰訊走上創新之路嗎?
失控的騰訊開始自救
第一章 又一次高調變革
現在看來,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CEO馬化騰在今年4月24日與美國《連線》(Wired)雜志創始主編凱文·凱利(Kevin Kelly)進行的“失控與控制:探索互聯網本質”的尖鋒對話,不是傍大腕式的炒作,而是騰訊刻意為公司架構大調整所舉辦的一個“吹風會”。
馬化騰之所以請來凱文·凱利,不僅因為后者是世界著名的“網絡文化”的發言人和觀察家,更因為他在1994年出過一本書——《失控:全人類的最終命運和結局》。該書詮釋了一個任何企業管理人員都不能忽視的商業邏輯:從失控到控制。
一段時間以來,馬化騰一直置身于外界質疑騰訊失控的漩渦中。他迫切需要對外證明騰訊沒有失控。
23天之后,證據出現。
變革醞釀已久
5月18日,借助一封“內部員工郵件”,騰訊正式而詳細地向外界披露了它的變革計劃,它將從原有的業務系統制(BUs)升級為事業群制(BGs),把現有業務重新劃分成企業發展事業群(CDG)、互動娛樂事業群(IEG)、移動互聯網事業群(MIG)、網絡媒體事業群(OMG)、社交網絡事業群(SNG),整合原有的研發和運營平臺,成立新的技術工程事業群(TEG),并成立騰訊電商控股公司(ECC),專注于運營電子商務業務。
至此,騰訊原先執行的八大業務體系縮至六大業務,而獨立分拆出來的全資子公司騰訊電商控股公司成為此次重組的重點。
值得注意的是,外界對騰訊總裁劉熾平即將下課的揣測沒有變成現實。此外,馬化騰還讓此前掌管互動娛樂業務系統的任宇昕擔任公司COO(首席運營官)一職。
變革計劃的公開,令業界此前有關騰訊改組的猜測頓時煙消云散。對馬化騰來說,這個極不平靜的5月也將結束。
月初,一條“騰訊總裁劉熾平離開騰訊”的傳言引爆整個互聯網。與這條傳言相對應的是,騰訊即將迎來一次涉及公司未來發展規劃的組織架構調整,馬化騰想借此杜絕騰訊內部的腐敗,同時重新找回創新的活力。 上一頁1 23456 下一頁
推薦閱讀
與以往不同的是,如今B2C電商讓利幾千萬的宣傳已經不能再引起媒體的興趣,現在流行讓利幾億、甚至十幾億的大躍進!r本賺吆喝式’的價格大戰,往往讓人自然聯想到假冒、偽劣、虛假,這是實實在在的‘負能量’。 蘇>>>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失控的騰訊開始自救 協調各部門將成新問題
地址:http://www.sdlzkt.com/a/guandian/yejie/20111229/149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