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計劃,今年9月將產生30位“白金書評人”,獲得“月保障金”等經濟支持。盛大文學重金懸賞“書評人”,其最終目的則是“搭建中國網絡閱讀的評價體系”,成就國內第一批“白金書評人”,讓他們“有尊嚴地活著”。
與銷售掛鉤能否客觀
據悉,網絡書評人的收入主要來自銷售分成。舉例說,如果有人看完一篇書評后點擊“立即購買本書”并支付成功,那么網站后臺會根據這條消費行為記錄,給書評作者“發福利”。“分成比例從5%到20%不等,上不封頂”。盛大文學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
“這不是寫書評,這是寫廣告文案,或者叫‘網上腰封’。”滬上知名書評人李偉長調侃道。他擔心的是:與銷售掛鉤的書評還能夠說不好嗎?只能說好,只能變著法子說“哪里好”,何來獨立客觀?更何況,上述分配機制會導致書評人跟著最熱門的小說走,熱者愈熱,冷者愈冷,“幫讀者挑好作品”的初衷未必能實現。一家出版社市場部負責人的反應則是:“這樣的機制能產生獨立書評?組織者是真不懂還是裝不懂?”
李偉長認為,書評不應成為一種職業,書評人也不適合“圈養”,因為他們最可貴的是民間姿態,倘若為了某種利益而聚合在一起,就成“家丁”、“小廝”甚至“打手”了。李偉長說,如果要讓書評人“有尊嚴地活著”卻讓書評人把“尊嚴”都舍了,不知該如何評說。“確實,書評人以書評獲得的收入,在當下是很微薄的。”為了評一本20萬字的小說,要花兩天時間才能看完,再用好幾個小時來構思成篇。最后這1500字的小文章只能換回幾十元、百來元的稿費,能開出“1個字1塊錢”價碼的只有個別媒體。“好在我認識的書評人多半不是以書評稿費為主要收入的,并且我要強調一點,出色的書評人都是獨立姿態的。”
“盛大文學此舉的積極意義是喚起社會對書評人生存狀態的關注,至于能不能撬動行業內的稿費制度?我持觀望態度。”李偉長說。
如何確立自身獨特性
當然,盛大文學此舉獲得了不少網絡作家的叫好,認為此舉恰逢其時。知名網絡作家“雁九”表示:“網絡文學是新生事物,還很脆弱,正面的評論多一些,對促進發展有利。”
那么,怎樣才是理想的網絡書評?盛大文學是這樣向記者描述的:不計長短,但要體現網絡書評的價值,特別歡迎言之有物的千字書評。盛大文學副總裁柳強告訴記者,大部分網友跟帖不算“書評”,“很多人是在‘吐槽’或‘角色扮演’,對文學的意義不是很大”。有意義的應該是“對網絡文學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和認識,懂得網絡文學在當下人們精神生活中的位置,擅長將網絡文學的特點介紹給讀者”。而網絡書評與傳統書評的區別則在于“語言更鮮活,更接近網絡語言,注重細節感受而不是套用理論體系,觀點更多元”。事實上,盛大文學并沒有始終堅持上述原則,它在新浪微博上打出的宣傳語是:“無論你是一句話心情,還是萬語千言,都可以來這里吐槽,邊看邊吐槽,還有福利拿。”
有趣的是,所謂網絡書評與傳統書評的這種區分在寫作者面前遭遇了“解構”。知名專欄作家“十年砍柴”說,現在活躍于傳統書評界的幾張熟臉,幾乎都是從2005年左右那批在網上寫書評的人里冒出來的,內里的“基因”沒走樣。而李偉長則對記者說,他并不認為網絡書評的門檻就比傳統書評低,“好的網絡小說和好的傳統小說是可以呈現出一致性的,那就是有沒有好玩的故事、豐滿的角色和切入社會的思考”,因而評論機制也沒有人為設置的“第二套標準”。
記者按照盛大文學提供的一個網絡鏈接前往欣賞了一名叫“喵喵喵C”的ID發表的網絡書評,文章標題是《他的成長,我,看在眼里,記在心里》,評論的是網絡作家耳根的小說《仙逆》,行文輕松地評點書中人物,時不時來一句“我只想說,真的是本好書”,“捶胸頓足,欲哭無淚”等語。說實話,從這篇文章里能看到一些符合“標準”的影子,但它畢竟還是像讀者那樣“吐槽”多過于文學評論,也許作者未必愿意承擔“范文”的榮耀。
說到底,網絡書評是否能在重金懸賞下發生一次升級換代的轉身,我們有些擔憂,也有些期待。
推薦閱讀
移動社交、移動電商、移動搜索已經成為移動互聯網的一條經濟產業鏈了,三者之間的功能將會相互重疊相互補充,但是很多移動互聯網應用很容易暴露用戶隱私,如何保護用戶隱私將是移動應用需要面對的問題。 近兩年智能手>>>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盛大文學出資百萬招募書評 被質疑是招書托
地址:http://www.sdlzkt.com/a/guandian/yejie/20111230/151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