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禽擇木而棲,眼下中概股的日子并不好過,讓不少企業萌生了退意。
郝彬(化名)是一家在美國OTCBB上市的醫療分銷企業副總裁,2個月前,郝彬所在的企業順利通過私有化退市。
談及私有化的理由,郝彬坦言,他是怕了。“只要海外投資者對中國企業財務及成長能力長期不信任,那么中概股就不會有好的市場表現。”郝彬無奈地說,“但是中國企業長期的生存、生長環境就是如此,野蠻成長的方式很難被一時扭轉。”
顯然企業估值長期低迷、交易量萎縮,而企業短期又無力改變基本的治理問題,這才是郝彬所在的企業出走的最大理由。
2011年以來,已有多家中概股以私有化方式得以退市,包括同濟堂、樂語中國、康鵬化學、安防科技、中消安、泰富電氣和環球天下。據美國投行羅仕證券截至今年年初的一項統計,2011年共有22家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宣布或已經完成私有化退市。羅仕證券預計,私有化交易在2012年將繼續保持強勁勢頭。
然而,私有化退市真如想象中那么美好嗎?或許不然。中概股離場背后其實有著沉重的負擔。
私有化并非易事
對于不少企業來說,私有化更多的時候是一種無奈,成敗亦未可知。郝彬就向記者大吐苦水,“交易清淡導致企業無法獲得有效的融資,但卻還是需要支付大量費用和接受嚴格監管。企業擔心會被惡意收購,干脆就決定在成本較低時回購。”
私有化退市之路并不好走。對企業而言,私有化需要耗費大量資金把股票從流通的小股東手中買回來,如何解決資金問題是關鍵。
一位最近在關心上市公司私有化的投資人告訴記者,私有化的時間較長,通常要8個月到1年,且其財務成本非常高,甚至可能消耗企業半年的利潤,容易對公司業務造成影響。
其實除了那筆回購費用外,企業需要支出的資金還不止這些。
負責與跨國有關的并購及幫助國內企業收購海外資產的諾斯德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郭均指出,從表面上來看私有化似乎很簡單,但其實在美退市會涉及很多股東的官司,必須備好其前期的費用。
摩根士丹利(中國)股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周熙補充道,其中,小股東的訴訟溢價比較困難,還會涉及聘請律師、會計師甚至一些其他的獨立財務顧問來參與這件事,這些都需要資金的支持。
此外,上述最近在關心上市公司私有化的投資人指出,在海外市場退市要符合一些規則,具體操作時還有一定的技巧。
最壞的時候也可能是最好的時候,PE的適時介入對想要私有化的企業而言或許就是一種福祉。根據公開的資料整理,在美國通過私有化退市的康鵬化學、大連傅氏、泰富電氣、中消安分別獲得了春華基金、盤實基金、霸菱亞洲投資基金、貝恩資本的支持。而今年1月宣布私有化的亞信聯創則收到了中信資本的私有化要約。 上一頁1 2 下一頁
推薦閱讀
5月30日,京東商城管理團隊在香港舉行了分析師會議,正式開啟了赴美IPO進程,最快將在6月提交SEC文件,于今年9月進行IPO,并在會上公布了部分財務數據。隨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相關渠道證實了上述消息。 當當網>>>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中概股離場私有化尷尬:轉A股尚無成功案例
地址:http://www.sdlzkt.com/a/guandian/yejie/20111230/152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