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9時,上海市公安局網安總隊的民警繆利斌準時打開電腦上網。據說,睜著眼睛的時候,只要不是吃飯開車,他幾乎都在網上。
和普通的民警一樣,繆利斌和他的同事們有巡邏陣地,要打擊違法犯罪,還經常幫助那些遇到困難卻不知所措的人。
通常,我們看不到他們身著警服出現在大街小巷。沒有硝煙彌漫的悲壯,沒有刀光劍影的搏殺,他們工作的工具是鼠標和鍵盤。他們有個很酷的名字——網警。
一條謠言的誕生與覆滅
繆利斌的網名比他本人的真名更有知名度——“上海網警老貓”。
“老貓”中等身材,面容和善。笑起來眼睛瞇成一條縫——跟他在微博上的頭像TOM貓有幾分神似。
每天,“老貓”都會關注上海各網站論壇和資訊類微博的消息,像嗅覺靈敏的貓一樣辨別這些信息的真偽。對一些明顯可能對公眾造成影響的治安類消息,他會立即與相關單位聯系核實,第一時間發布真相。
網警把這些言之鑿鑿又出處不明的消息稱為“路邊社報道”。而這些“路邊社”消息,最終往往被證明系子虛烏有的捏造,或添油加醋的夸大。今年,市公安局網安總隊已經處理涉及上海的不實信息事件20余起,包括“江陰化學品船只沉沒污染上海水源”、“滬上阿飛微博曬盜竊成果”等造成社會廣泛影響的網絡謠言。
網安總隊的民警以近年查處的 “七浦路民警緝捕艾滋針”謠言向記者講述了謠言的誕生與嬗變:最先有人在網上發帖稱“在襄陽路被碰了一下”。隨后這條信息被人以短信的方式轉發,變成“襄陽路上有人扎針,可能有艾滋病毒”。又有人“推而廣之”,認為人流如織的七浦路上也有人如法炮制,謠言變成“七浦路上有人扎艾滋針”。后來有人看到七浦路上有民警日常巡邏,謠言的版本終成“警察在七浦路緝捕艾滋針”。
這條謠言的演繹過程正是網絡謠言成形的重要方式之一:網上網下道聽途說,臆測聯想。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尤其是微博的誕生,謠言的傳播成本越來越低,影響越來越大。一些企業開始把這種方式作為營銷手段,出現了“小偷曬贓物”這樣的鬧劇,更有一些人將此作為娛樂工具,出現了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造謠者。
4月27日晚上,浦東機場忽然接到一個電話,稱上海飛往成都的CA406航班上已放置炸彈,要求向其賬戶匯入100萬元。機場立即要求所有乘客重新安檢,所有包裹重新排查,并未發現炸彈。事件造成該航班延誤近5小時,其他航班也受牽連。然而“詐彈”事件犯罪嫌疑人蒲某落網后交代,他只是玩游戲時聽到這樣的對話想“模仿”一下,一切動機只是“好玩”。
“如果把謠言傳播扼殺在萌芽狀態,既能防止謠言帶來惡劣的社會影響,也能挽救和教育一個人。”上海網警在日常巡邏中,對于早期發現的謠言,大多采取私信溝通、留言回復的方式,提醒這些網友注意。
網警們管這種方法叫 “拍肩膀”。近期,網警已對150余名傳播網絡謠言的網友“拍肩膀”,使他們及時自行刪除不實信息。
6小時內回應信息
說起在虛擬社會中開展工作和現實社會中有什么不一樣,網警們想了想,說:“沒什么不一樣。”
民警與群眾“面對面”,而網警則與網友“網對網”。民警遇上報警或求助,須第一時間響應,網警發現問題或接到求助,也要第一時間做出反應。
最近有網友稱自己在地鐵里背包的拉鏈處被煙頭燙出幾個洞,懷疑是盜竊新手法。一家資訊類微博轉發這條信息后,短短十幾分鐘“老貓”就回復了:“在地鐵吸煙,會成為被關注拍照的目標,小偷不會這么傻。”
上一頁1 2 下一頁
推薦閱讀
Google,我們給你制定了一個打敗Facebook,贏得社交大戰的宏偉計劃。這只有一個小小的條件:你必須放棄Google+。 當Google2011年推出Google+的時候,所有人都認為,Google將會對Facebook形成挑戰。但近一年后,我們期>>>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一條謠言的誕生與覆滅:網警們的真實人生
地址:http://www.sdlzkt.com/a/guandian/yejie/20111230/152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