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燚
Google收購Moto確實是IT界的一枚重磅炸彈,但放在Google的發展史當中,這不過是100多起收購當中的一起。真正不同之處在于,此前Google的收購是基于擴張,此次收購卻是基于防御;此前的收購基于自信,此次的收購卻可能是基于焦慮和恐慌。
最顯而易見的恐慌來自投資者。
2011年8月16日,Google的市值約為1740億美金,但PE只有約19.5倍,換言之,投資者對Google未來幾年的年復合增長率預測約為20%,這不是一個很高的數字,Google正在成為一家“平穩增長型公司”。實際上,在其2011年6月30日發布的第二季度財報中,Google的收入超過了市場預期,營收達到90.3億美元,同比增長32%。在業績超預期和推出Google+的雙重推動下,Google股價從6月中旬的470美元一路沖高至620美元一線。
但是,千萬不要將這看作純粹的利好——在過去一年,Google的股價曾于2010年12月達到640美元以上,換言之,如果不是Google+的刺激,其股價已經從最高點下跌了30%。在此期間,投資大亨索羅斯,在徹底退出對沖基金前夕,已經把Google的股票清空。
投資者的恐慌到底源自何處?90%可能來自移動互聯網的挑戰。
根據調研公司ComScore報告,Google在2011年7月份在美國互聯網搜索市場的占有率略有下滑,比6月降低了0.4%,但依然高達65.1%;也就是說,Google在桌面市場上依然占據無可爭議的霸主地位。Google依靠搜索排名、AdSense、顯示廣告的收入依然豐厚,但是據估算,來自移動搜索的廣告收入只有約10億美金,遠低于YouTube、DoubleClick相關顯示廣告,后二者都是收購而來。
這是因為Google在移動搜索市場的占有率低于PC市場?遠非如此。Google在移動搜索市場的全球占有率超過97%!何其壟斷。而且全球市場中,Android平臺已經占據了首位,接近50%。
Google的移動搜索壟斷地位為什么沒有帶來更大的市場收益呢?因為移動互聯網的盈利模式與PC互聯網有著巨大的不同。業務模式差異是問題的核心,是Google在移動互聯網領域可能戰略轉型的重要依據,也是Google破解未來增長難題的重要根源所在。
首先,我們知道Google在PC互聯網的業務模式采用的是一種“曲線救國”方式。也就是說最終用戶免費使用它的開放平臺,通過關鍵字競價排名收費,為此,Google為了吸引流量,不惜通過AdSense將收入的四分之一以上給合作伙伴。但是,如你所知,你使用PC的時候,擁有一個10~20英寸的PC屏幕,每屏顯示了大約20~30條搜索結果。在屏幕的上下兩地以及右側,都是Google的廣告位。但是,如果你使用的是2.4~4英寸的手機屏幕呢?你搜索出的結果也就是5條左右,而且已經將屏幕占得滿滿的,你能容忍里面充斥如此之多的廣告嗎?也正因此,移動互聯網上的“Google盈利模式”很大程度上失靈了。
其次,不能不注意到的是,大多數人使用PC和使用手機的動機是有很大分別的。使用PC的時間大多數是在公司內部,很大程度上使用的是PC的計算功能,強大的軟件支持能力是PC的核心競爭力,而作為“工作人”,搜索很大程度上也是服務于工作的;而使用手機的人,多半是為了私事,是“消費人”,很大程度上使用的是有閑時間,這種情況下使用搜索的概率會大大降低,而且搜索的內容也更加傾向于八卦、體育等個人化內容,相應搜索頁面的廣告價值也會大大稀釋。這種看似細微的差別,實際上會造成重大的用戶價值差異。這也是在手機終端上,FaceBook和Twitter關系型產品能夠更具市場價值的根本所在。
最后,我們還應該理解的是,從長期看,90%以上的廣告都是“強迫性”和“討厭”的,因此整個廣告市場是有邊界的。作為一家希望在網絡投放廣告的企業,如果已經在Google PC版本上投入了廣告,面對FaceBook等社區網絡的誘惑,那么要不要在Google的移動搜索上重復投放呢?事實上,廣告市場占一國GDP的比重具有很大的穩定性,對一家大公司的投入也有極限,一旦達到這個邊界,只是蛋糕重分的問題。
如上理由已經足夠說明,Google依靠搜索技術換取廣告的路徑是有邊界的,最大邊界就是網絡廣告市場本身的規模。因此,Google收購YouTube、AdSense,做Google+不過是為了在不同的網絡廣告形態上占據更大的份額。如果這種商業模式一旦被打破,那么,Google獨步天下的搜索技術就變得非常尷尬,無處發力。
與之相似,Google牽頭打造了OHA聯盟和Android平臺,可以說在市場占有率上達到了很大的成功。但是,每個Android手機廠商都可以定制自己的界面,而且可以繞開Google的搜索、地圖、郵箱等應用,這種情況下,開放、免費的Google如何實現盈利的閉環呢?但是,需要知道的是,未來PC市場也不過10億數量級,且趨近飽和;移動終端市場卻高達百億數量級,遠遠未飽和。Google如果不能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創造出新的盈利模式,Android也好,搜索技術也好,恐怕很大程度上要賠本賺吆喝。
可以說,Google收購Moto從短期看是為了維護Android產業鏈,是為了專利防守;但是,長期來看,從業務模式角度卻存在著兩個岔路:向左走,Google的社區、LBS、手機支付等業務做得非常成功,找到了業務模式,則可能放棄Moto的硬件業務;向右走,Google如果不能在移動互聯網復制AdWords和AdSense的成功,則不排除學習蘋果,自己開發手機、電視,并將Android帶向相對封閉,走上鋌而走險的路子。
對于Google如此,對于蘋果、FaceBook、微軟、亞馬遜也是如此,在移動互聯網平臺上,誰能率先找到最佳的商業模式,誰就可能獲勝。畢竟,對于它們而言,錢不是問題,甚至,人也不是問題——真正成問題的是規律:極少有企業在兩次大型業務模式變革中都取得成功。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穿越了大型機、小型機、PC、互聯網時代的IBM“太爺”,穿越了PC、互聯網時代的蘋果“大叔”、崛起于網絡時代的Google“大哥”、方興未艾的FaceBook“外甥”,或者一個全新業務模式的Someone都有機會成功。
(作者為中興通訊品牌總監)
推薦閱讀
eBay今日宣布它已經完成了對領先開源電子商務平臺開發商Magento的收購交易。eBay將把Magento納入X.commerce開放商務平臺部門,為各種規模的商家和零售商構建一個強大、健康的開發商社區。 北京時間8月17日消息,據國>>>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Google收購Moto 基于焦慮和恐慌
地址:http://www.sdlzkt.com/a/guandian/yejie/20111230/186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