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頂著“第一公關股”光環的藍色光標近日疑竇重重。
7月14日,創業板上市公司藍色光標(交易代碼:300058)發布公告稱,股東高鵬于7月11日以大宗交易方式再度減持70萬股,當日減持價格為29.43元/股,按當天33.48元的收盤價計算,折讓比例高達12.1%,套現金額達2060萬元。
令人稱奇的事情還發生在7月8日。當天,藍色光標發布公告稱,擬以現金加定向增發的方式收購今久廣告100%的股權,標的資產預估值約4.4億元。可是,被今久廣告稱為客戶的萬科卻表示沒聽說過今久廣告公司。這一消息被爆出后,不少投資者開始質疑藍色光標花4億元收購的是不良資產,目的是掏空募集資金。
藍色光標于2010年2月成功在創業板上市,當時募集資金總額為62079萬元,超募資金46492萬元。然而,只過了大約一年半的時間,藍色光標未使用的超募資金僅剩26098萬元。這就意味著,該公司在極短的時間內花掉了2億元資金。面對如此迅速的燒錢速度,業內傳出一片質疑聲。
大股東著急減持
在本次股權變動后,高鵬持有藍色光標598.08萬股,占公司總股本4.98%。而自今年2月28日至7月11日,高鵬先后共12次減持藍色光標,累計共減持502.07萬股,占藍色光標總股本的4.18%,共套現14517.27萬元。
如此規模的套現,最感困惑迷茫的是投資者,因為如果藍色光標收購的公司質地良好,業績處于擴張上升期,大股東為什么在短短的半年內急于大量減持套現?
根據本刊記者的調查,高鵬事件還不僅僅是股東套現這么簡單。“真正的問題不在于高鵬從藍色光標身上賺了多少錢,而在于高鵬目前的身份是藍色光標的競爭對手,也就是說,藍色光標儼然成為了競爭對手的提款機。”一位行業人士分析說。
作為創始人,高鵬自2002年起擔任公司董事,所負責的企業均為藍色光標業務的核心與主要利潤來源,因此,高鵬一直在藍色光標的運營中起著主導作用。但在2008年12月,高鵬請求退出公司董事會,并于2009年2月出資成立北京英智永新廣告傳媒有限責任公司,業務與藍色光標基本相同。而另一位券商分析師表示,照目前的情況來看,高鵬應該還會繼續減持,并且,如果高鵬將減持所得用于發展自己的公司,這將對藍色光標形成雙向打擊。
同時有分析人士稱,藍色光標當初上市時就打著做大做強的“旗號”,而在這將近一年半的時間里,利用超募資金,藍色光標的版圖得到了急速擴張:去年3月,藍色光標剛上市就使用超募資金510萬元合資設立了電通藍標(北京)公關公司(下稱電通藍標),持股51%;去年8月,它再次動用超募資金500萬元設立了全資子公司上海藍色光標互動廣告有限公司(下稱上海互動)。
進入2001年,藍色光標加緊了收購的步伐,步子也越邁越大:3月,藍色光標投入超募資金480萬元用于繼續收購控股子公司北京博思瀚揚企業策劃有限公司(下稱博思瀚揚)16%的股權,累計持股84%;3-4月,它共使用超募資金12240萬元收購北京思恩客廣告有限公司(下稱思恩客),累計持股51%;6月20日,藍色光標發布公告稱,擬用6664萬元(約合8000萬港幣)收購新加坡的金融公關公司集團AriesCapitalLimited40%的股權;7月8日,藍色光標稱將采用現金加發行股份的方式,以4.4億元收購今久廣告100%的股權。
藍色光標的收購動作奇快,花錢的速度更快。在收購今久廣告前,超募資金已用去43.87%,僅剩26098萬元。
“藍標是輕資產公司。它的超募資金要通過外延式擴張才能讓公司規模、業績等快速提高。”上海某公關公司總經理向《IT時代周刊》表示。他還解釋稱:“其實,很多收購都有投行或者投資人的身影在里面。公司要上市并不容易,有些投資人選擇投資別的公司,然后等這些公司被上市公司高價收購。”
眼下,收購無疑成了藍色光標做大的捷徑。但是,這6個收購項目是否如其所稱為公司創利,仍需拭目以待。
疑為收購而收購
“輕資產公司作為被收購對象,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公司對于未來在業績等方面的承諾”,前述上海公關公司總經理認為,這就會產生一個問題,被收購對象容易成為收購方為短期沖高利潤而殺雞取卵的受害者。
藍色光標在出資設立上海互動,收購博思瀚揚、思恩客、金融公關公司時,均對應公布了出資、收購的可行性研究報告。設立電通藍標,收購今久廣告時則無公布相應的可行性研究報告。但其中也有矛盾出現。
藍色光標在收購思恩客的可行性研究報告中披露,2010年,思恩客未經審計的凈資產為905.87萬元,營業收入為9515.5萬元,稅后利潤為855.87萬元。而證券公司華泰聯合在對藍色光標的募集資金使用計劃的核查意見中表明,思恩客在同一時期經審計的凈資產僅為456.43萬元,比未經審計的數據少了49.61%。經審計的營業收入為9436.51萬元,營業成本為8762.88萬元,毛利率僅有7.14%。經審計的稅后利潤為406.43萬元,比未經審計的稅后利潤少了52.51%。
即使未經審計的業績數據已經讓人生疑,但藍色光標還是樂觀地預測2011-2013年思恩客的營業收入分別為35000萬元、40000萬元和50000萬元,凈利潤分別為2400萬元、2900萬元和3500萬元,與2010年的實際數據存在幾倍的差距。而對于思恩客未來盈利的預測依據,藍色光標在研究報告中只字未提。
上海申銀萬國的一位分析師告訴《IT時代周刊》,在設立上海互動的可行性研究報告中,滿滿的4頁紙,沒有一處實質性數據足以支撐動用超募資金的可行性。2010年年末,上海互動總資產516.67萬元,凈資產500萬元,2010年沒有業務發生。由于2011年一季度報信息不詳,上海互動的盈利能力無從考量。
而收購金融公關公司的可行性研究報告顯示,藍色光標預測金融公關公司在2012-2014財年的凈利潤分別為2400萬港幣、2900萬港幣和3500萬港幣。除了計量單位不同,金融公關公司的凈利潤預測與思恩客的數據情況驚人地一致。
對于沒有發布可行性研究報告的電通藍標,藍色光標2010年年報顯示,電通藍標凈利潤為70.17萬元,對合并凈利潤影響比例僅為1.12%。而對于藍色光標擬收購的今久廣告,上述分析師質疑:“今久廣告的主業是房地產廣告,這個市場已是紅海,在這種充分競爭的行業里想在短時間內提高毛利率太難了。藍標也是這個行業的公司,肯定知道行情,今久的毛利率被提得這么高,藍標為什么還要收購它呢?”
懷揣著巨額的超募資金,藍色光標似乎是“為了收購而收購”。有業內人士懷疑藍色光標名為收購,實為轉移現金流。
“第一公關股”的誕生
其實,從上市至今,無論是其業務構成,還是對資金的使用情況,藍色光標一直處于爭議之中。
1991年,從北京大學政治學與行政管理系畢業的趙文權被分配到王府井百貨大樓。最初是基層培訓,趙文權賣了四個月鞋。
住房是趙文權在那個時期遇到的一大問題,他只好住在大學同級校友孫陶然的平房里。孫陶然當時在民政部下屬的四達集團工作,不久后,集團在1992年成立了四達廣告公司。
新公司業務繁忙,人手短缺,孫陶然自然想到同住好友。趙文權同四達公司的人碰了一下,大概是頗有些火花,于是就答應下來。
1994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碰到了新天地的總經理賀文。賀文也畢業于北大,兩人頗為投緣。當時新天地有一塊廣告業務,基于印象廣告做地鐵廣告。于是趙文權轉入新天地。此后不久,新天地剝離廣告業務,趙文權暫告失業。
但在當時,賀文另外注冊的路村咨詢策劃公司正處于起步階段,于是趙文權承擔起發展路村的任務。據說賀文當時給了他5萬元,就那么做了起來。據趙文權回憶,在1995年,他有了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公關客戶,他同蘋果電腦簽下了一年合同。
1994年,孫陶然出任四達集團旗下四達廣告公司總經理,一年后開始做《北京青年報》電腦專刊,此后成為連續創業者。他與圈中的連邦軟件總裁吳鐵,金長城的陳良華及聯想的許志平匯聚在一起。幾個人對未來公關業的發展有了共識。
到1996年,在孫陶然的推波助瀾下,幾個人再度聚到一起共同創業。他們每人出資5萬元創辦了藍色光標,吳鐵任董事長,趙文權任總經理。
到1999年,藍色光標有了三十幾人的團隊,1000多萬元的營業額。不過,在當年7月,趙文權離開藍色光標。理由是,進入公關業,持續工作5年之后,他有些倦怠,并且公司也步入了軌道。
這件事情在1998年年末提出來之后,董事會開始找人,他們找到的人是畢業于清華計算機系的高鵬。高鵬此前曾歷任長城計算機集團公司副總經理、海信計算機公司市場總監。如此一來,藍色光標的“F6”形成,趙文權、孫陶然、吳鐵、陳良華、許志平,再加上高鵬。
到2002年下半年的時候,因為藍色光標在同一個客戶的合作上出了些問題,公司方面就讓趙回來支持一下。于是趙文權變身客戶經理,重新開始帶團隊,直至成為藍色光標的實際操盤手,并帶領公司上市創業板。
依據趙文權的規劃,藍色光標上市的主體是北京藍色光標品牌管理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在原北京藍色光標數碼科技有限公司整體變更的基礎上設立。截至2007年11月30日,藍色光標的凈資產為66955518.07元,按1∶0.7467644的比例折為股份5000萬股,注冊資本為5000萬元,整體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
2010年2月26日,藍色光標登陸創業板,收盤價39.98元,較發行價上漲18.07%。這是國內第一家上市的公關公司。
股市大宗交易頻現
對于藍色光標的上市,業界一直對其毀譽參半。
正面評價者認為:藍色光標上市是對公關行業的肯定,是公關業發展的里程碑,也是推動公關業進步的手段。而反面的懷疑論者似乎更多。
很多業內人士認為:近幾年來,隨著公關行業競爭日益激烈,一個客戶的招標往往吸引幾個甚至十幾個公關公司競標。激烈的惡性競爭必然導致業務利潤率不斷下滑,甚至可以說公關行業已經是利潤微薄的夕陽行業。
有不愿意透露姓名和所屬機構的某公關公司高層曾向本刊記者直言:“利潤不高、人才緊缺、規模不大、模式不清晰”,可以說是大多數公關公司都需要面對的問題。
現躋身公關行業的前媒體從業人士郭開森在其微博上發表感言:“其實,公關行業真的可能不是一個朝陽行業。現在這個行業一定要逼得像我們這么牛逼的人,打拼一年才能賺點小錢,說明這個行業的確不朝陽了。好的股票是人人都能賺錢的,好的行業應該也是如此。”
也有行業分析人士針對藍色光標提出了兩大業務隱患。首先是過度依賴個別大客戶(比如聯想集團)的風險不可小覷,一旦失去大客戶,其整體營收將大幅滑坡。
以2008年的數據為例,聯想、三星、佳能、AMD四家公司為藍色光標貢獻的收入超過1.37億元,占總營收的比重近42%。其中聯想2008年為藍色光標帶來的收入就達7377.74萬元,所占比重達22.54%。而藍色光標與聯想的合作可以回溯到1998年,至今歷經13年,它專門為聯想配備了50人的專門服務隊伍。而從2006年到2009年上半年的三年半時間里,聯想一直穩居藍色光標大客戶榜首之位,為其貢獻的收入總計超過1.85億元。
難怪業界曾有這樣的說法:“如果講藍色光標的核心競爭力,那就一定是聯想這個大客戶。如果沒了聯想,藍色光標就成了沒有光標的藍色。”而基于上述情況,藍色光標也在招股書中承認自身存在依賴重要客戶的風險。
再者,從藍色光標近兩年的總收入和利潤率變化數據可預測,其2009年的整體收入很難有所增長,公司乃至所處的整個行業的成長性與創業板的定位和要求很不相稱。
不過,這些質疑并非只針對藍色光標,它們其實是整個公關行業甚至所有專業服務業帶有普遍性的困難和挑戰。但從資本運作來說,藍色光標是目前股市產業資本集中套現的一個縮影。
在目前的股市上,折價率達10%以上的個股出售現象比比皆是,藍色光標、海默科技(300084)、鵬博士(600804)的折價率分別高達13.7%、13.5%和12.86%,而廣發證券(000776)在近期大量出現的跌停甩賣也頗引人注意。
包括藍色光標高鵬在內的企業高管們不惜以高折價套現,以求落袋為安,而從各板塊高管減持情況來看,中小板仍是絕對主力,創業板緊隨其后,兩者合計占了高管套現金額的近九成。分析人士認為,大股東、高管以及產業資本的密集套現,除了說明不少上市公司資金鏈緊繃,也說明了產業資本對后市的心態仍然相當謹慎。
推薦閱讀
8月12日午間消息,人人董事長兼CEO陳一舟(微博)在第二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團購行業的激烈競爭狀態將持續1-2年時間,整個市場將由生存下來的少數幾家公司主導。 8月12日午間消息,人人董事長兼CEO陳一舟(微博)在>>>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sdlzkt.com/a/guandian/yejie/20111230/187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