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兩周里,馬云與雅虎、軟銀之間圍繞著支付寶股權轉移問題發生的爭吵,不僅令其商業誠信受到空前質疑,也將中國眾多采用VIE結構的互聯網企業推上了風口浪尖。
沖突緣起于美國商業雜志《福布斯》的一篇報道。該報道指出,“從2010年開始,阿里巴巴集團已將外資的支付寶(中國)網絡技術公司100%的股權轉讓給了馬云控股的浙江阿里巴巴電子商務公司。”隨后,阿里巴巴第一大股東雅虎發表了一篇措辭嚴厲的聲明,指責馬云此前將支付寶所有權轉移及分拆行為,并未得到董事會的批準。
消息一出,業界嘩然。國內互聯網人士紛紛指責馬云有悖于商業本質——契約精神。京東商城CEO劉強東、天使投資人符德坤等人直斥馬云是“為了獲得央行發布的第三方支付牌照而不惜犧牲股東利益,代表中國式商業的卑微伎倆。”
隨著風波愈演愈烈,馬云召開了媒體溝通會,但準備不足的他不僅沒能通過此會突圍,相反,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他暴露了中國互聯網企業均采用VIE結構的“潛規則”,把其他無辜的互聯網公司一并拖上了“燒烤架”。這讓本來就因誠信問題飽受打擊的中國概念股在國際市場上愈加風雨飄零。
但在互聯網界知名人士方興東看來,對國內互聯網界貢獻巨大的馬云罪不至死,而這一切糾紛還要追溯至國內對VIE結構相關規定的模糊不清。
支付寶迷局
VIE結構,也稱協議控股結構。當事人以其控制的境外公司名義,返程設立外商獨資企業(WFOE),并以WFOE名義,通過排他性管理咨詢或技術服務協議等合同,控制境內企業的全部經營活動。通過這番操作,境內企業從表面上看為獨立的內資企業,但實際上該企業的一切經營及其相應的資產、收入和利潤等權益均歸屬境外公司。
這種結構普遍運用于互聯網公司。因為根據工信部和新聞出版總署對提供“互聯網增值業務”相關規定,互聯網牌照只能由內資企業擁有。
擁有支付寶業務的阿里巴巴公司也不例外——注冊于開曼群島的AlipayE-commerceCorp“協議控股”馬云擁有的浙江阿里巴巴。而根據雅虎與阿里巴巴的協議,從2010年10月開始,雅虎、軟銀和馬云等管理層的投票權將變更為39%、29.3%和31.7%,雅虎成為阿里巴巴真正的第一大股東。
2009年,央行在《支付清算組織管理辦法》的意見稿里指出,第三方支付企業外資比例限制不得超過25%。2010年6月,正式對外公布《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規定,非金融機構提供支付服務需要在2011年9月1日前取得《支付業務許可證》,逾期未取得的企業將不得繼續從事支付業務。
在這個背景下,馬云開始將支付寶股權轉移至浙江阿里巴巴。公開資料顯示,在2009年6月和2010年8月,浙江阿里巴巴先后以1.67億元和1.65億元收購了此前與雅虎和軟銀共同持有的AlipayE-commerceCorp全部股權。而據雅虎表示,股權轉移并未經過董事會批準,自己是在今年3月31日才知道這件事。
隨著事件被曝光,不少業內人士指責馬云嚴重違背企業誠信和契約精神,但他解釋稱這樣做是為了“確保支付寶100%的合法化和透明度,確保公司能持續穩定地發展”的實際需求。雖然雅虎CEO楊致遠也承認,“讓支付寶成為第一批獲得支付牌照的公司非常關鍵,”但馬云表示,他們認為“中國所有的法規都是可以繞開的”,就采取“拖”。
盡管如此,私自剪斷VIE結構還是被眾多業界人士認為是一種錯誤行為。易凱資本CEO王冉在厘清整個事件的頭緒后,非常明確地指出“這并不能自動讓程序缺失變得正確”。著名媒體人胡舒立也認為,“錯誤行為的代價不僅是影響馬云積累多年的個人國際聲譽,還包括阿里巴巴潛在的長遠發展機遇。”
據調查機構艾瑞咨詢的最新數據顯示,2011年第一季度,支付寶的市場份額占比達到49.56%,注冊用戶數超過5.5億,支付寶已經超越美國的Paypal,成為全球最大的在線支付平臺。
拷問誠信
“締造誠信的新商業文明,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是馬云創造阿里巴巴的商業理念,他甚至為了踐行這一理念,迫使對阿里巴巴B2B平臺商業欺騙行為疏于監管的前CEO衛哲辭職。這為他贏得了一定的口碑,但隨后發生的支付寶股權私自轉移事件,完全吞噬了他過往積累起來的商業誠信。
從結果來看,支付寶不僅順利在限期內取得牌照,還成功收回支付寶全部股權,當手握阿里系最寶貴的資產,就加大了下一步與雅虎和軟銀股權博弈的籌碼。無怪于馬云堅持認為這雖“不完美”但“正確”的決定。 上一頁1 2 下一頁
推薦閱讀
第二財季,Netflix國內用戶數量增加180萬,而上一季度增加380萬。當前Netflix在美國擁有2460萬用戶,在國際市場擁有100萬用戶。Netflix預計第三財季用戶數量將維持在2500萬左右,其中2200萬為流媒體服務用戶,1500萬>>>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支付寶事件”使馬云慘遭誠信危機 “協議控股”潛規則曝光讓行
地址:http://www.sdlzkt.com/a/guandian/yejie/20111230/189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