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在遭遇2月15日的大跌之后,蘋果股價反而上漲,令許多人感到吃驚。投資通訊專家、MarketWatch專欄作家赫伯特(Mark Hulbert)撰文指出,從歷史數據看來,這其實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以下即赫伯特的評論文章全文:
一周前,蘋果股價在一個交易日當中的最大跌幅達到了30美元,而現在,該股的價格較之那個糟糕的交易日卻高出了17美元還多。對此,很多人都嘖嘖稱奇。
其實,這并沒有什么好大驚小怪的。
這樣的表現在蘋果股票的歷史上其實早已不是第一次,而且在大多數的時候,這樣的暴跌出現后,該股的價格倒是上漲的可能性來得更大。
毋庸贅言,蘋果股價2月15日的日間波動確實是令人心驚肉跳。當日該股的日間高點超過了每股526美元,較之前一天的收盤價格高出17美元,隨即,該股轉而下跌,當日跌收5.4%,損失幅度接近12美元。
許多人都迫不及待地宣布,至少至少,這一關鍵反轉日是標志著蘋果股價的短期頂點,而且這一信號還可能同時具備更加長期的看空意味。
或許他們是正確的,但是他們的觀點,我至少無法從歷史數據當中找到多少支持的論據。
研究歷史數據說不上是多么精確的科學,這一點毋庸贅言,而且以精確科學來要求也是行不通的,因為在蘋果作為一家上市公司的歷史當中,該股的表現沒有一個交易日是和2月15日完全一樣的。不過放寬一點要求,我們就會發現,該股在某一交易日達到了超過前一日收盤價的日間高點,而最終跌收,且幅度至少5.4%的交易日還是很多的——事實上,過去十二年來,這樣的交易日超過一百個。
我們發現,1999年1月1日至這一次情況發生之前,當這樣的交易日出現之后,蘋果股票價格在未來一周當中走高的可能性是62.5%,在未來一月當中走高的可能性是54.2%,而整體而言,在任何一個交易日之后,這兩個可能性分別是55.1%和61.0%。
我們可以看到,在這種情況出現之后的一周當中,蘋果的股價不但不會隨便下跌,而且事實上,上漲的可能性還要超過其他時間段。
當然,在這樣的交易日出現后的一個月當中,股價上漲的可能性是要低于平均水平的。不過,這兩組數字的差異其實都不足以滿足統計學家所提出的95%的要求,這也就意味著還不足以就此斷定確實有某種模式存在。
我之所以要拿歷史數據來檢測人們的這種說法,是因為我們的直覺往往是不靠譜的。事實上,大盤或者個股見頂的日子都是有其共同的表現的,而蘋果的2月15日顯然并不怎么符合那些描述。
相反,這些見頂的日子的最重要的共同點之一就在于,在頂部出現的時候,幾乎沒有什么人意識到這一點,而今天,卻幾乎所有人都在談論頂部的話題。
比如說思科系統(CSCO),該股在2000年3月互聯網泡沫的最高潮時期創下了全世界上市公司的市值紀錄。當然,在之后的幾年中,曾經令人窒息的市值足足縮水了九成之多。
可是,具體說來,思科達到史上日間最高點的2000年3月27日,該股的價格當日其實是高收的,收盤價格較之日間最高點只低了1.94美元。這和蘋果上周所經歷的行情顯然是非常不同,更加不必說,我們如果拿出2000年3月28日的報紙,也根本看不到任何指出思科前一天日間高點具有怎樣意義的文章。
華爾街歷來就知道,市場頂部到來時,是不會自行拉響警報的。我想,這說法確實是很有道理。(子衿)
推薦閱讀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2月22日晚間消息,微軟(微博)周三呼吁歐盟對摩托羅拉(微博)移動展開調查,稱后者試圖阻止銷售Windows PC、Xbox游戲機和其他產品。 微軟副總顧問戴夫·海納(Dave Heiner)周三在博客中稱:“今天早>>>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美股評論:蘋果股價并未見頂
地址:http://www.sdlzkt.com/a/kandian/20120222/33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