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創三先”是江蘇政界最熱的詞匯,它在去年被定為“新時期江蘇精神”,其具體表述為12個字:“創業創新創優、爭先領先率先”。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委書記羅志軍在全國“兩會”期間,接受記者采訪時對此進行了解讀。他談及江蘇在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方面的戰略思路,應對經濟穩定的舉措和蘇南蘇北不同的發展路徑等問題。
記者:今年1月初,江蘇省委2012年第一場新聞發布會上,記者拿到一份《江蘇基本實現現代化指標體系》。這個指標體系共有30條,每一條都非常明確,有些能想象到,比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居民收入水平和住房水平等。但也有一些比較少見,比如人均預期壽命確定目標值78歲以上。這個指標體系與原來的全面小康指標相比,區別在哪里?
羅志軍:我記得2003年,當時省委主要負責同志到昆山調研制定全面小康指標時,在很多老百姓家里反復問他們最缺的是什么,多數老百姓認為收入還不夠高,就是說缺錢。所以,全面小康指標突出了“321”的核心指標,即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城鎮居民人均收入2000美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000美元。
去年,我們又到昆山,就制定基本現代化指標體系進行調研,還是問老百姓現在最需要解決的是什么問題。老百姓講,現在與過去比,主要不是缺錢了。他們跟我講了他們的收入是多少,講到社保、醫保、養老保險都解決了,但缺豐富的文化。當時一個老人跟我講,現在只能天天晚上坐著看電視,沒有其他什么文化生活。
從中可以看出變化,即老百姓對現代化建設的新期盼。
所有指標中,最核心的是人的全面發展,包括人均預期壽命。在30項指標中,大多涉及民生幸福和社會進步,其中最直接的是居民收入。我們制定了一個七年倍增計劃,這是剔除物價因素以后的倍增。現代化的建設成效如何,最終要由人民來評判。
記者:大家非常關注通貨膨脹,請介紹一下江蘇在這方面的情況。
羅志軍:江蘇的輸入性通脹比較突出。我們觀察了物價上漲曲線,一段時期江蘇物價上升幅度超過全國平均水平。但經過努力,降到了5.3%。
我們重點抓了幾方面:第一,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加大保障供給。我們控制不了石油、煤炭、鋼鐵的價格,但在食品價格上有一定主導權。我們實行“米袋子”省長負責制、“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建設各種各樣的生產基地。我曾到平價商店和蔬菜基地看過,和大家一塊商量怎么減少流通環節費用。去年我們在全省建了800家平價店,今年我們準備增加到1200家,力爭兩年內達到每2萬城鎮人口要開一家(平價店);第二,實行價格補貼。我們現在有個規定,在CPI連續三個月超過一定比例時,自動啟動這個補貼機制;第三,加強價格監測。
記者:許多在江蘇投資的企業家,都樂于在這個地方安家立業,且許多企業都有較高的技術含量。這是不是江蘇企業的一些共同特點?
羅志軍:目前在江蘇經濟總量中,70%是實體經濟。怎么樣加快轉型升級,應對國際國內經濟形勢新變化,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
這些年,江蘇將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作為主攻目標。去年,我們的新興產業銷售收入達到2.6萬億元,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到3.8萬億元,分別占規模以上工業的24.4%和35%,特別是企業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都居全國前列。
記者:剛才你介紹了江蘇基本實現現代化的30條指標,而且很快要對這個指標體系進行考核。考核怎么進行呢?如果考核成了硬任務,會不會帶來一些“副作用”?
羅志軍:應該說,這個指標體系既是一個考核指標,也是一個監測指標,更是一個導向指標。我們確實要考核,但更重要的是一個導向,讓大家明白要做什么、怎么做。當然考核也很重要,沒有考核動力就不足。我們除了固定的數據監測之外,還另設了評判指標,反映人民群眾對現代化建設成果的滿意度。在實際操作中,統計部門或者委托權威調查機構,采用國際通行的問卷、電話訪問等抽樣調查方式。
這個指標體系充分考慮到蘇南、蘇北不同的情況,設立了不同時限,通過不同階段達到最終目標。
剛才“微博墻”上,更多的是向我們提問題、提要求。我最關注的一個問題是,大家對蘇北縮小與蘇南發展差距的愿望。江蘇還有將近1/3的縣沒有達到我們確定的小康標準。這次全國“兩會”之后,省委省政府召開的第一個會就是關于加快蘇北發展的,我們要盡快把最短、最缺的這一塊補長、補齊。(本文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 2012年兩會特別節目《做客中央臺》采訪實錄摘編)
推薦閱讀
專訪交通運輸部部長李盛霖:2020年,具備條件建制村都通水泥路
2005年,中國曾啟動了大規模的高速路網建設,當時的規劃是要用30年時間建設8.5萬公里的國家高速公路,把20萬人口以上城市都連接起來。7年過去了,這一規劃的進展如何?下一步中國交通建設的重點何在? 時值全國兩會,>>>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專訪江蘇省委書記羅志軍:百姓主要不缺錢,但缺豐富的文化
地址:http://www.sdlzkt.com/a/kandian/20120305/36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