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訊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邦訊技術”)的IPO之路又起風波。日前,業內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投訴,邦訊技術在2010年8月的短短一周間進行了兩次增資,但第二次的增資價格卻增長534.79%;首次增資行為應屬于股權激勵,視同購買員工服務確認為當期費用。但是國海證券投行王河對本報記者表示,形式上看是股權激勵行為,但在實施上目前存在管理真空。
證監會創業板發審委于今年1月11日通過了邦訊技術的首發申請。邦訊技術招股說明書顯示,其在2010年8月連續進行兩次增資。2010年8月20日,邦訊技術新增融銘道投資、楊燦陽、鄭志偉、陳文蘭、楊文星、胡舜明、陳喜東等7名股東,其中楊燦陽等人為公司高管;8月27日,邦訊技術新增望橋投資、華友金鍍、中海金訊、通鼎集團、施賁寧等5名股東。但蹊蹺的是,此次的增資價格為2.14元/股,該價格與增資前凈資產相近,而僅一周之隔,第二次的增資價格卻為13.58元/股,增長534.79%。
上述業內人士質疑,如果首次增資為股權激勵,根據我國《企業會計準則第11號——股份支付》的規定,擬上市公司與員工之間的股份交易,如果是用于股權激勵(包括激勵/補償員工過去的貢獻)且購買價格低于市場價格,說明實質上是購買員工服務或獎勵員工的目的,應確認為當期費用。如果沒有明確激勵目的,在沒有充分的例外證據的情況下,若購買價格低于公允價值,則實質上是股權激勵,也應視同購買員工服務確認為當期費用(如果有確切證據證明為權益性/資本交易,則可不計入費用)。
邦訊技術8月20日的增資價格遠低于其后發生的股權交易價格,僅為外部股東增資價格的15.75%,也僅為增資前凈資產的公允價值,根據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本次增資行為應視同對管理層股權激勵。按照股份支付的相關規定,如果以外部股東增資價格為公允價值,則2010年當期的激勵費用高達8898.90萬元,而公司2010年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歸屬于母公司股東凈利潤為5503.99萬元。一旦按照會計準則確認激勵費用,邦訊技術當年將產生巨額虧損。即使以增資前凈資產為公允價值,公司也將確認2294.80萬元激勵費用,那么其2010年歸屬母公司的凈利也將減半。
王河認為,目前財政部的《企業會計準則第11號——股份支付》會計準則規定的是上市公司,但是目前邦訊技術尚未上市,對于未上市的公司,證監會窗口指導認為,應該按照相同于上市公司的會計準則處理。但是事實上,此前也有企業并未按照會計準則處理,比如大金重工(002487.SZ)。
在以往的IPO中,監管層屢次在反饋意見中提及管理層低價入股及相應會計處理問題,相關公司則會詳盡論證管理層低價入股并非股權激勵。
新筑股份(002480.SZ)、風范股份(601700.SH)及瑞和股份(002620.SZ)等都對管理層低價入股進行股權激勵的會計處理。“對股權激勵視而不見扭曲了會計信息的真實性,人為地提高了公司的業績和成長性,不利于證券監管部門的監管和投資人的決策,降低了市場資源配置的效率,甚至可能會給利益相關者帶來損失。”上述業內人士認為。
推薦閱讀
3月6日,大成股份(600882.SH)漲停,收報11.89元。自去年12月下旬最低的6.12元算起,該股兩個多月內股價幾乎翻番。有業內人士表示,近期涉礦概念股都在漲,公司受益上漲。公司前期決定進行資產置換,把農藥資產與鐵礦>>>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一周間兩次增資價格翻5倍邦訊技術會計真空還是違規?
地址:http://www.sdlzkt.com/a/kandian/20120307/37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