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3月5日最新公布數據顯示,2011年地方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33166.24億元,比2010年增加4056.3億元,增幅高達22%,但扣除征地拆遷補償等成本性支出,2011年地方土地凈收入僅為9536.27億元,比2010年減少了6178.07億元。預計2012年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可能下降18.6%,凈收入約為7595億元。
中房信分析師朱一鳴直言,2012年房地產調控已進入第二階段,是中央與地方之間的博弈,核心在地價。由于極大的財政壓力地方政府不愿低價賣地,目前出讓底價并未出現明顯回調。
地方政府堅守的地價,或許就是高房價的最后一道屏障。
“二出宮”地塊抬底價現象
業內比較普遍的一種觀點是,現在拿地是企業的好機會,因為土地溢價率極低,底價成交為主。
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據本報記者了解,許多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讓底價并未有明顯下調,甚至個別熱點地塊還在前兩年高峰的基礎上略有上調。最能直觀體現政府土地出讓底價未降仍漲的情況,當數被退回地塊二次出讓底價上漲的現象。
2月28日,上海規土局發布2012年第21號土地公告,其中包含崇明1幅住宅用地,即城橋商品房基地1、2號地塊。該地塊其實已于2011年2月12日由上海保集(集團)有限公司和上海佳富投資有限公司聯合體以100191萬元的價格競得,溢價率115%。業內人士推測,該地塊應是被競得方退地。但政府部門和相關企業均未給出解釋。
2011年初,幾乎是上海土地市場近10年中的最高峰,但此次重新出讓,底價居然比當時還有大幅上提。官方公告顯示,城橋商品房基地1、2號地塊,出讓面積155318.5平方米,起拍價5.36億元。而2011年該地塊出讓時,起拍價為4.66億元。出讓底價上漲15%。
不僅如此,該地塊還要求中小套型(90平方米以下)住宅建筑面積不得低于該地塊住宅總建筑面積的28%,即47116平方米。不過,此次重新掛牌出讓,恐難以復制去年的高溢價率,上海搜房網分析師張萬雨表示,持續一年有余的樓市調控,使開發商對后市預期并不樂觀。即便如此,地價已提前“漲好了”。
調控博弈焦點:地價源頭
地方政府繼續提高出讓底價,除了“溢價率超過50%的地塊需上報”的實際政策因素外,更深層的原因依然在于地方財政及更多的考慮。
但提高底價是把雙刃劍:也許可以增加單幅地塊的收益,但也令土地成交困局繼續惡化。
據CRIC城市運營顧問中心對全國100城市招拍掛土地的監測,2011年全國100城市土地出讓金總額為15970.6億元,相比上年的18887.4億元減少15.4%。土地市場的困局今年絲毫未見緩解跡象。
上海搜房網統計顯示,今年1至2月,上海經營性土地出讓金共計57.54億元,僅為2011年月均(98.58億元)的58%,較去年相比出現大幅縮水。1月,全國300個城市共成交土地1691宗,環比減少51%,同比減少52%。其中13個重點城市住宅用地流標率攀高至44%。
地方土地底價不降反漲,讓行至一半的房價下降過程,失去了大幅度下調的足夠動力。
世聯研究認為,能夠改善并最終轉變市場預期的因素主要有三個:一是流動性持續好轉;二是政策出現定向放松;三是開發商降價到位。“前兩個因素正在實現。國內10年期和2年期國債息差不斷放大、存款準備金率兩次下調等,說明流動性在持續改善。調控基調不變,但對首置需求定向放松的政策意圖已經顯露。”
據世聯研究監測,目前開發商的降價幅度平均為12%,“在沒有看到土地價格出現明顯松動之前,期望開發商作出更大幅度降價的可能性并不大。大幅降價回籠資金的出發點,除了部分房企因資金緊張而被動為之的情況外,更多大中型房企能抄底地價而采取降價銷售。”有開發商人士說,但地價不降就會阻礙開發商降價的意愿。
而一些有較大議價空間的開發商已經果斷降價出售。以港資房企為例,新鴻基位于廣州花都占地34萬平方米的御華園,首期推1607套單位,主推針對首次置業家庭的100平方米以下的小戶型。新鴻基地產成都及廣東地區助理執行董事鄺正煒稱,“開盤價一定是個優惠的價格,對花都后市增長有信心。”
推薦閱讀
低調的中國工業地產,正在以一種比商品住宅、商辦地產更為理性并更接近國際化的方式快速發展。許多民營資本聚集搶得先機。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1月1日至2012年2月15日,上海土地共成交832幅,3153公頃,其中工業>>>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房價下跌的最后屏障: 土地高底價
地址:http://www.sdlzkt.com/a/kandian/20120308/38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