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溈
在媒體圈,關于《知音》有兩個著名段子:“《知音》上個世紀就稿費千字千元了”,“你知道中國發行最賺錢的是哪三本雜志嗎?知音讀者故事會”。
這兩個段子,大抵可以窺見《知音》的特點,它是市場化運作,發行量很大,可以下沉到三四線城市。這也是知音傳媒集團能申報上市,且還有一些平媒躍躍欲試的原因之一:一些經營能力強的平媒,財務數據已超過上市企業的要求。
更多文化傳媒類企業的財務數據,在越過IPO的門檻,從而進入PE機構的視野。同時,PE行業亦有財力,將它們的股權收入囊中:據投中集團統計,2011年,一共有15只專業的文化產業基金宣布成立,最引人矚目的是中銀國際募集的中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規模預計200億元。這些基金的預計規模超過300億。
而且,又有政策火上澆油:2011年10月18日,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某種程度上,2012年將成為“文化產業基金投資元年”。
但是,投資有風險,進入需謹慎。比如,知音傳媒集團,目前只是向證監會申報材料,都還沒有過預審,預審的不確定性很強。所以,平媒的上市通路,未必已經打開。
達晨創投旗下一位專門負責文化創意領域投資的PE人士認為,體制內的傳統媒體,從接觸到投資,起碼需要一年以上;比投市場化媒體或其他產業的企業,要慢很多。背后的原因是:“它們很多剛從事業單位轉成企業,涉及從機制到觀念的轉變,后者有時更難。先不說上市,按公司方式運營的企業是PE機構投資的基礎和前提。”
這一難題幾乎是行業共識。于是,浙商創投就另辟蹊徑:反正其他產業,我也不大投國有企業,干脆少接觸體制內媒體,而是投了不少體制外的文化企業。
浙商創投董事長陳越孟也表示,體制內的文化企業,多在區域內、或細分行業有壟斷性,所以它們活得比較舒服。而體制外的文化企業,業已成名或有相當成績的也較難投,一般PE機構容易入股的,大多是規模較小的文化企業,它們競爭激烈,賺小錢容易,真正走向資本市場,還有很長路要走。說白了就是,風險比較大。
于是,他們布局了不是那么“文化”的文化企業,比如像浙江宇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替傳統媒體搭建新媒體平臺,這更像TMT行業。
推薦閱讀
施建 在中國3G市場慢了半拍的聯發科(微博)(2454:TW),攜新芯片低價入局。 3月,聯發科發布第三代智能手機芯片MT6575,目標直指1000元至1500元檔的智能手機市>>>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文化產業:PE投資很熱 現實仍冷
地址:http://www.sdlzkt.com/a/kandian/20120407/48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