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制造業面臨第三次大變革?這個幾年前還是天方夜譚的話題,如今卻在逐步變成現實。
繼三月份宣布將部分商用電腦生產能力從中國移至日本后,日前,市場再次傳出消息稱,聯想正考慮將部分PC生產線轉到德國。除了聯想,蘋果CEO庫克日前也公開表態稱,希望蘋果的產品能夠在美國制造。
在中國電子制造業外流的同時,日本電子制造業向中國轉移的趨勢卻越來越明顯。這些最新動向,電子制造業產能的雙向流動,已經成為大勢所趨。此外,隨著后工業化時代的來臨,規模化制造正逐步向個性化制造轉變,規模化拐點正在來臨。《經濟學人》刊發最新研究報告指出,借助數字技術,全球電子制造業面臨第三次大變革。這一新趨勢,對中國IT制造無疑是一大考驗。
多位接受南都記者采訪的業內人士都表示,隨著后工業時代的來臨,中國IT制造將面臨由“制”轉“智”的拐點,進行產業升級,進入更高端的制造業,就成為必然。
原產原銷再受寵
今年三月份,聯想集團宣布,將部分商用電腦生產能力從中國移至日本,以縮短交貨時間,降低運輸成本和風險,并提高品牌形象。
三個月之后,市場再度傳來消息稱,今年夏季前,聯想集團正考慮將部分PC生產線轉到旗下Medion AG位于德國瑟默達(Soem merda)的工廠。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歐洲、中東及非洲(EMEA)地區總裁蘭奇接受外媒采訪時稱,目前聯想集團正在考慮,除了生產Medion原有產品以外,是否還可以在瑟默達生產聯想品牌的產品。因為該工廠具有擴產可能性,成本方面“很有競爭力”。對于外媒的相關報道,聯想集團相關負責人告訴南都記者,“這僅僅是蘭奇的想法,目前聯想集團并沒有做出相關的決定。”
不過,有了向日本轉移生產力的先例,聯想向德國轉移部分生產力,也就不足為奇。
考慮向成熟市場轉移生產力的不僅僅是聯想。日前,蘋果CEO庫克也公開表示,希望蘋果的產品能在美國制造,“蘋果會盡量在美國制造產品,并且會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去努力實現此一目標。”
記者從珠三角多家代工企業了解到,由于歐元相對于人民幣不斷貶值,在中國制造的成本優勢不斷減弱,還有不少歐洲企業,將電子產品的訂單轉移到東歐等地。
著名IT評論家賈敬華在接受南都記者采訪時表示,隨著成本的不斷上升,中國制造的價格優勢不斷在削減。在此背景下,原產原銷受到更多企業的關注。“原產原銷是市場轉變的一個過程,是一個方向。企業可能把一個美國市場上賣的最好的產品線放在美國生產,而把在中國賣的好的產品放在中國生產,這是一個優化的過程。”
都是“成本提升”惹的禍
原產原銷這一傳統經營模式重新抬頭,一個重要的因素,是中國制造的成本在不斷提升,使得中國制造的價格優勢不斷減弱。
中國制造成本的快速上升,最根本的原因,是勞動力價格的大幅增長。以富士康為例,富士康這兩年一直都在提升工資,但仍然難以滿足勞工對更高工資的期許。此前的5月份,市場傳出消息稱,富士康將把大陸員工的月薪調至4000元以上水平,前不久,這一消息得到了確認。富士康總裁郭臺銘表示,要讓員工得到合理薪酬,預計今年底中國員工的薪酬將超過臺灣本部的新進大學畢業生。此舉意味著今年年底前中國富士康員工的底薪,就會直接由目前的2200元人民幣直接跳到4000元,調幅達到82%。
在富士康的帶動效應下,其他IT制造企業不得不采取緊跟策略,大幅提升工人工資。“現在一個月不給3000以上的基本工資,且包吃包住,很難請到熟練工人。”深圳一家從事3G芯片代工的企業負責人田先生告訴記者。
除了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的燃油價格,以及高企的物流成本,也推升了中國IT制造的成本。美國波士頓咨詢集團(BostonConsultingG roup)一年前就預測,按照中國現在的勞動力和運輸成本的增長速度,在5年之內,北美和中國的成本效率就會持平。
此外,中國越來越重視環保,這也使得制造業的環保成本在大幅提升。
成本的不斷上升,使得中國IT制造業的競爭優勢正遭遇挑戰:IT制造龍頭富士康已經發出了2012年中期業績預警的警告;國內最大的集成電路芯片制造企業中芯國際今年第一季度巨虧4256萬美元;在中國內地有著多家制造工廠的筆記本代工巨頭廣達和仁寶,也面臨嚴峻的業績壓力…… 上一頁1 2 下一頁
推薦閱讀
微軟亞太研發集團宣布,任命孫博凱為新任CTO,直接向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主席張亞勤匯報工作。 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上午宣布,任命孫博凱為新任CTO,直接向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主席張亞勤匯報工作。 做為CTO,孫博凱將協助張亞>>>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IT制造面臨大變革 原產原銷模式嶄露頭角
地址:http://www.sdlzkt.com/a/xie/20111229/148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