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前,面對Internet的勃興,IBM前CEO郭士納先生發表了后PC時代降臨這一“世紀末言論”。在接下來的日子,PC產業的風云變幻證明了這一點,其中的標志性事件之一就是,作為PC鼻祖的IBM在5年后放棄PC這一“瘦狗”業務,其PC業務全部為聯想購并。
但是,回過頭來看這些年PC產業的發展,我們也清楚地看到,后PC時代的到來,并不意味著產業的萎縮,更不代表產業淪為一個喪失活力的“靜態產業”。相反,包括技術、設計等在內的持續創新,依然是產業發展的靈魂,為整個PC產業不斷地增添著新活力。這使我常常思考如下問題:PC產業到底會呈現出什么樣的動態特征,又將發展成什么樣的新產業格局呢?企業又該怎樣去構筑自身的競爭實力呢?
回顧國內PC產業20多年來的發展歷史,它較為明顯地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以1985年長城0520CH微機的誕生為標志,國內PC產業開始了第一階段的起步發展,當時,計算機用戶還基本局限于科研院所,主要特征表現為技術引導市場,AST(虹志,后被三星集團收購)、IBM、Apple和Compaq(康柏,后被惠普公司收購)等跨國品牌牢牢地掌握了市場話語權;1990年代,產業開始進入發展的第二階段,隨著更多企業用戶和家庭用戶的出現,國內PC市場容量迅速擴大,民族品牌通過前期的技術積淀,再加上成本優勢和本土市場營銷優勢,得以群體崛起,從跨國品牌手中奪取了臺式機的產業話語權;而新世紀以來,PC產業開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大品牌格局下的完全競爭——目前,這一特征已變得尤為明顯。
最近幾年來,一個明顯的產業現象就是品牌集中化。沒達到一定規模效應的地方品牌迅速出局,市場已基本由大品牌牢牢掌控。在中關村,曾經存在30余個地方品牌,其中大的品牌日出貨量曾達到數百臺,但進入到2004年,幾乎全部從市場上消失。可以說,這是一個不可逆轉的產業趨勢,而且,大品牌效應還會在接下來的幾年內進一步加強。隨著中國市場在全球經濟中的戰略地位日益提升,尤其是筆記本市場、上網本市場以及潛在而廣袤的農村市場所帶來的誘人空間,將吸引全球范圍內的實力廠商,在中國市場加大投入,中國用戶可選擇的優質大品牌有可能變得更多。
大品牌效應的出現,這主要是由于PC產品的同質化效應日益凸顯。而對于民族品牌來說,國內市場正在變成全球市場中的“中國市場”,而非“本土市場”。像以前那樣依靠本土優勢來贏得生存空間,已變得難以為繼。
我認為,總的說來,國內PC市場已表現為大品牌間的博弈,但這又不同于寡頭壟斷市場。在大品牌格局下的完全競爭這一基本生存情境下,企業生存不可避免得走出一個“十”字局。作為人類有史以來最具技術理性的產品之一,技術的升級創新一直是PC產業的靈魂,而每一次創新,都會帶來新的產業機會,這決定了PC產業雖然在利潤上是個“夕陽產業”,但在活力上卻依然還保持著較大的“朝陽產業”特性。
對于企業來說,其競爭實力的打造將從縱向競爭實力和橫向競爭實力這兩個維度進行,二個維度的交叉形成整個PC產業的發展態勢。
所謂縱向競爭實力的打造,將基于產業鏈的競爭這一視野來進行。如今PC產業的競爭,早已不是單個PC廠商之間的競爭了,能否將上游資源、廠商自身資源和下游資源進行優化整合,是PC廠商構筑自身優勢價值的保證。一個令人深思的現象是,中關村曾經的30余個地方品牌,全部是自行消亡的,沒有一家被收購。我們可以低利潤,但不能低價值。
同樣,在我看來,橫向競爭實力的打造,這主要是基于規模化實力的打造來進行。新世紀以來發生了幾起震動業界的購并整合,如惠普購并康柏,聯想購并IBMPC,宏碁購并Gateway,可以肯定的是,這一購并整合的趨勢還會繼續下去,也將是今后幾年PC產業的主旋律之一。
對于民族品牌來說,購并或者被購并也將是其難以回避的企業生存命題。即使在國內市場上已經取得了領導性地位的品牌,對于“購并”這一命題也必須放到企業戰略的高度上予以認真考慮。
縱向實力的打造,是讓企業做強;橫向實力的打造,則是讓企業做大。對于現階段的PC企業來說,做強是企業的生存之本,做大則是企業的發展之道。
進入論壇>>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推薦閱讀
“中國有很多展臺和產品比往年有進步,但差距仍然很大。”已從拉斯維加斯CES會場回到微軟總部西雅圖的張亞勤,在新浪微博(t.sina.com.cn)客上引用孫中山的名言說,“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1月11日上午消息>>>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大品牌PC之生存進入“十”字局
地址:http://www.sdlzkt.com/a/xie/20111230/195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