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電子商務出現惡意差評師,以及電商有意屏蔽差評的事情最近頗為引人關注。據稱,圍繞著購物之后的評論已經形成了一種行業,不僅有很多網絡水軍參與好評或者差評,甚至還出現了惡意差評師等相關職業。很多關于好評和差評的手法真可謂多種多樣。
實際上,網上對于網上購物之后的評論干涉由來已久,已成行業潛規則。基本的思路就是“只能說好,不能說不好”。記者的一位朋友在淘寶購物時,因為體驗不佳,給了差評,結果電商打電話過來要求他刪除差評。如果說,這種簡單的電話溝通還算比較溫和的話,那么更令人恐怖的是,不久前,有消費者在微博上控訴,給淘寶網賣家差評后遭到短信騷擾和恐嚇。
而在淘寶網上,根據淘寶的規定,為給買賣雙方留出溝通時間,中評和差評會在48小時后生效,有消費者在淘寶網上購買商品后給予不高評價,超過48小時后仍遲遲沒有顯示在網頁上。超時后以“系統滯后”為借口,不免讓人懷疑是“有意屏蔽”了。
“王婆賣瓜,自賣自夸”,這是千古不變的真理。哪個賣家都希望自己得到好評,這本可以理解。但是為了保證正面聲音,采取不正當手段屏蔽甚至因為差評就給消費者短信騷擾或者恐嚇,那就實在是有違商業規則,并且可能違規違法了。同樣的,之前有意刷好評、刷星點,導致網絡水軍形成一種職業勢力,這其實也是有違商業競爭法則的。
這些做法可能一時得逞,但是從長期角度看,其犧牲的是用戶體驗和自己的口碑。這其實一個品牌的大忌。真要是服務不到位,造成用戶體驗很差,在網絡發達的時代,用戶還有微博等別的空間和渠道可以發泄對于不滿。還是那句老話,真要有問題,“紙包不住火”。
當然,出于打壓競爭對手等需要進行惡意差評,也是違反商業規則的行為。惡意差評師的出現本身就是扭曲經營秩序的產物。從根本原因看,無論是屏蔽差評還是惡意差評,都是當前網絡購物信用體系不完善的表現。
推薦閱讀
剛剛過去的一周,對于國內投資者來說,無疑是驚心動魄的一周。滬指失守2300點讓國內一些投資者一度喪失了做多的信心,雖然央行及時出臺了降息的利好消息,但是投資者依然是驚魂未定。 驚魂未定的不止是國內投資者,對>>>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電商屏蔽差評 凸顯網絡購物信用體系缺失
地址:http://www.sdlzkt.com/a/zhibo/20120301/115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