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從2000年起步的中國網絡音樂,已走過第一個十年。
這十年里,網絡音樂用戶飛速增長,不少音樂作品與草根音樂人通過網絡而走紅,對人們來說,上網聽音樂已經是再自然不過的事兒。但同時,面臨的問題也十分嚴峻:盜版猖獗、創作枯竭、人才斷檔、模式單一……
可以說,市場向好、問題不少,是網絡音樂產業十年發展的一個寫照。那么,網絡音樂產業的真實狀況究竟如何?在下一個十年,音樂在互聯網上將向何處飄蕩?本報為此推出專題報道,關注國內網絡音樂產業的生存狀況,探尋創新的思路與實踐。
2000年,在北京一家快餐店上班的唐月明,到一家叫作“音樂中國”的公司送餐。出門后,他又倒了回去,問:“我可以來工作嗎?我喜歡音樂。”這家公司是中國最早的網絡音樂公司之一。
這一年,劉曉松在深圳成立了A8公司,第二年率先推出鈴聲下載服務。他在當地報紙上登了一篇短文,告知用戶可在A8網站為手機下載鈴聲,當天就有26萬人次下載。這項業務給公司帶來了豐厚利潤。
2011年,作為A8音樂集團創始人、董事局主席的劉曉松正在加速研發“音樂云”技術、積極開展創作人計劃,同時拓展校園音樂渠道。而已經是無線星空音樂公司創始人兼CEO的唐月明則在招兵買馬,擴大團隊。
新世紀的第一個十年,是中國互聯網飛速成長的十年,也是音樂與網絡全面對接、深度融合的十年。當音樂遇上網絡,很多人的生活都發生了改變。
市場龐大
去年用戶數量為3.6億
3.6億,這是2010年我國在線音樂總體用戶規模,每5個網民中就有4個是網絡音樂用戶;6億人次,這是2010年我國無線音樂市場用戶數規模。對任何音樂人而言,這都是一個不容小覷的龐大市場。
從《東北人都是活雷鋒》、《老鼠愛大米》、《兩只蝴蝶》到《愛情買賣》,從雪村、楊臣剛到“西單女孩”、“旭日陽剛”,不少歌曲因網絡而迅速風靡,一些原本籍籍無名的音樂人一夜走紅。“網絡已成為音樂發布和推廣必不可缺的渠道,特別是為草根音樂人提供了一個便捷、低成本的‘成名’通道。”唐月明說。
網絡也推動著音樂創作。“互聯網降低了音樂創作的門檻。對創作來說,是不折不扣的驅動力量。這種力量如果把握好了,會讓創作更加自由。”劉曉松說。
抱怨聲同樣不少——唱片公司和音樂人抱怨說,受網絡音樂沖擊,現在發片都很難賺錢;投資人也感慨,這幾年投資網絡音樂產業的回報率并不高。
事實上,作為一個有著龐大用戶群的產業,網絡音樂的市場營收數字并不好看。文化部《2010中國網絡音樂市場年度報告》顯示,2010年,以服務提供商總收入計,我國網絡音樂總體市場規模為23億元,其中,無線音樂市場規模達到20.2億元,而在線音樂市場收入規模僅為2.8億元。
“在家里電腦里放音樂,走路時用mp3放音樂,逛商場時也能聽到音樂,我們的生活中到處都有音樂,這樣一個產業,掙不到錢很可笑。”唐月明說。
盜版困擾
盜版在線音樂網站約500家
問題出在哪里?文化部的報告坦言,“版權問題一直是困擾網絡音樂發展的最主要問題”。正是由于盜版的肆無忌憚,從業者難以建立清晰的盈利模式。在線音樂市場的盜版問題尤為突出,有一定規模的正規互聯網服務商約50家,而盜版音樂網站約有500家。
即使在找到了商業模式的無線音樂市場,這一問題依然存在。有業內人士表示,有的團隊專門找不出名的音樂人的歌,或從網上聽到好聽的歌就剪切成3、5秒的音樂,做成彩鈴或鈴聲,再賣給彩鈴公司或運營商,“專門賺這部分錢,收入頗豐。”
與盜版相關的,是中國網民長期以來養成的免費使用網絡資源的習慣。
在無線音樂市場,消費者從一開始就形成了較好的付費下載彩鈴等業務的習慣,無線音樂形成了較清晰的盈利模式,近幾年在網絡音樂市場中的占比都在九成左右。但在在線音樂市場,免費收聽和下載的習慣已根深蒂固,廣告成為主要收入來源,市場規模長期是1億多元左右,直至2010年才達到2.8億元。“這是非常少的數字,網絡音樂必須要收費。”唐月明提出“試聽”的想法:“一天的試聽量約5億—10億,只收一分錢,也相當可觀,可以給音樂人提供一個比較有保障的創作空間。”
受到“免費”傷害的,還有唱片公司。據介紹,目前國內唱片公司基本以藝人演出、廣告代言等為收入來源,來自數字音樂的收入相當微薄。 上一頁1 2 下一頁
推薦閱讀
被冠以“連續創業客”季琦,3月12日在北京大學百年講堂演講時,坦誠自己在經歷了攜程、如家兩次創業后得到的最大收獲就是不能失去對企業的股權控制能力,他警示“創業者創業的時候,在融資的時候,你的股權的稀釋要特>>>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sdlzkt.com/a/01/20111231/217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