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唯一受傷的是投機者。”
美國風險投資家羅杰·麥克納米(Roger McNamee)在談及熱門的硅谷私有互聯網公司面臨的新一輪估值飆升時如是說。這一輪風潮的導火索是高盛上周以500億美元的估值向Facebook展開的20億美元投資。
作為美國私募股權投資公司Elevation Partners的聯合創始人,麥克納米對Facebook等私有創業企業的股票交易市場非常熟悉。但是他卻開始擔心,熱情高漲的投資者今后幾個月將會引發數十家互聯網公司盲目模仿類似的融資方式。
“如果以史為鑒,交易雙方最終都將玩過火,并引發問題。”他說,任由私有公司融資方式膨脹可能會引發惡劣后果。
投資方式
風險投資原本只由風險投資家運作,這是一批能夠承受風險的專業人士。但是現在,在Facebook和Groupon最近高達數十億美元的融資中,卻出現了大型機構投資者、高盛的富豪客戶以及傳統散戶的身影。
此外,還出現了越來越多可以間接投資熱門私有公司股票的渠道。部分金融公司甚至成立了專項投資基金,讓富豪客戶有機會通過二級市場參股Facebook、Groupon、Zynga或其他備受追捧的科技創業企業。
上周,多名科技行業高管創建了一只封閉式共同基金,試圖通過直接投資或私人交易的方式買入私有公司股票。對于普通投資者而言,不必成為高盛的富豪客戶,同樣可以借助這只很快就將公開交易的NeXt BDC基金購買Facebook的股票。
谷歌效應
麥克納米認為,投資者之所以重資參股這些企業,是擔心錯過“明日之星”。他將這種現象稱作“谷歌效應”。
“由于沒有積極買入,幾乎所有的機構投資者都錯過了谷歌的IPO(首次公開招股)盛宴。沒有人愿意在Facebook身上重復這種錯誤。”麥克納米說。谷歌IPO時的發行價僅為85美元,但本周一的收盤價卻高達614.21美元。
雖然谷歌的IPO給人留下的慘痛回憶久久不能忘卻,但這并不意味著投資者應當冒險參與新的創業企業。投資者雖然對Facebook等企業投入了巨資,但對其運營狀況卻不甚了了。在Facebook的案例中,投資者只被告知了該公司過去兩年的收入和利潤,這根本無法滿足多數投資者的要求,大客戶亦如是。
“實話實說,這是一場不折不扣的山寨IPO。”美國風險投資公司德豐杰(Draper Fisher Jurvetson)董事總經理巴里·叔勒(Barry Schuler)針對Facebook上周的融資行為評論道。
“投資者只是注意到高盛的片面之詞和Facebook的名聲,但卻忽略了上市公司所要遵守的所有規定。”他補充道,“這令很多人望而卻步,他們說:‘不正是這種行為創造了前兩次災難嗎?’”
優勢猶存
但并非所有的華爾街人士都心存疑慮。“風險確實很高,但我并不認為應該全盤否定,”曾參與蘋果早期投資的資深風險投資家阿蘭·帕特里科夫(Alan J. Patricof)說,“有大量的散戶希望參與其中,這或許正是一種全新的晚期風險投資形式。”
對于企業而言,放棄IPO,轉而通過私有市場融資有著深遠的意義。“IPO就像是炸彈。”麥克納米說,他羅列了IPO的很多負面因素:額外的審查、守法成本以及競爭對手的幸災樂禍。
“這就像是一個火山口,而私募則更像是激光束。通過這種方式,發行者既可以獲得大量資本,又能夠將監管和治理負擔降到最低。”他說。
而對于投資者而言,“這種交易的好處是能夠購買大量股票,而這在IPO市場中是不可能的。”麥克納米說。
提前變現
這種晚期投資也能幫助企業高管和早期投資者變現,使其轉嫁部分風險。例如,Groupon就允許董事會通過最新一輪融資最多變現3.445億美元。
對于企業高管和員工而言,這或許是好事,但是對于長期投資者而言,是否同樣如此呢?企業在IPO前就已經部分套現,究竟會增大風險還是減小風險?
Facebook董事會成員、風險投資家彼得·賽爾(Peter Thiel)在去年秋天參加美國科技博客TechCrunch主辦的一次科技會議時表示,他對早期企業的投資原則是:“CEO的薪水越低,成功的機會就越大。”
但他現在或許不得不改變這一原則了。
進入論壇>>推薦閱讀
對于業界所期待了解的網絡侵權新規出臺之后將產生怎樣的影響,能否肅清網絡侵權的疑問,周賓卿表示,法律都沒能肅清,做為下階位的司法解釋做到的可能性依然不大。“百度文庫的模式本身就是侵權,這個在司法解釋出臺>>>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Facebook遭遇“谷歌效應”
地址:http://www.sdlzkt.com/a/01/20111231/226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