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兩年來,微博改變了很多事情,打擊拐騙、質問動車、關注校車等等。應該說,目前已納入立法程序的“校車安全”,以及“空氣污染”問題,是微博面世以來的兩大“正果”。
民意啟蒙需要真正的落點!罢⻊瘴⒉鄙系拿恳粋窗口,僅可以容納140個字,卻遠遠勝過數(shù)十年來,政府一次又一次的“政務公開”工程。在上世紀80年代一波又一波的“嚴打運動”中慣用的“現(xiàn)場審判”,一度被移植到行政事務上,演繹為“現(xiàn)場辦公”,然而單向執(zhí)行的事情,總是容易被利益左右,“現(xiàn)場辦公”往往變成地方長官,直接干預職能部門專業(yè)決策的“現(xiàn)場拍板”,沒有文件、沒有簽字,就是現(xiàn)場意見,哪一個項目的優(yōu)惠多,主要看請到的市長權力有多大。而現(xiàn)場拍板,最后往往導致的是老百姓拍磚,但是官員遷任,無從問責,這一篇也就這么翻過去了。
網絡熱潮一度推動“政府網”紅火一時,大小政府都搞一個官方網站,而最終不過是淪為擺在那里的“電子衙門”。有調查稱近30%政府官網成了擺設,內容陳舊,很少更新,有的官網則是長達五年沒人管理,這樣的“政務公開”只能落得個百姓棄之、官府自厭。
那么,此番“政務微博”命運又將如何?這實在是一個大問題。無論是現(xiàn)場辦公,還是政府官網,應該說都是衙門里的事兒,你怎么辦的公,你官網為啥不更新,沒人知道。但是政務微博可是將自身推出了衙門之外,好不好那是寫在當面。微博的又一個名稱,被稱為“臉書(facebook)”,在這個平臺,一切都擺在了表面,那是寫在臉上的字,由不得你置之不理。
泱泱民意,豈可輕拂。對于當政者與民眾之間的溝通方式,民意論的鼻祖哈貝馬斯曾經給出一個理想模型,如果一個平臺可以滿足“位于權力之外”、“全民參與”、“理性討論”和“公共利益”四個條件,那么民意的理性表達就變得越來越接近現(xiàn)實。
互聯(lián)網從表面看是技術進步,但卻成為社會邁向扁平化的標志。尤其是微博的出現(xiàn),從其一誕生起,就天然地要對公共領域產生干預,并因此形成了強大的倒逼力量。曾經有主流強勢媒體,對于微博出現(xiàn)的假消息大加撻伐,然而僅僅一年來蜂擁而至的“政務微博”,已經表明這個表達平臺宜疏不宜堵。能放在明處的事情,非要把它逼到地下、非公開,那簡直無異于自建“堰塞湖”。
我們看到北京警方微博第一時間公布西直門商場火災調查,第一時間公布來福士中心墮樓身亡事件,正是這樣的積極反應,這兩起事件遠離了流言雜議。微博業(yè)績的“示范效應”,頻頻觸動著各級執(zhí)政部門的臉面。
可以肯定的是,2012年“政務微博”的數(shù)量將數(shù)倍于2011年。但“政務微博”是否能真正有實際作用,還難以判斷。從已開設微博的機構看,負責公共事務部門多,負責商業(yè)利益部門少,外交部、省政府都開了,為什么證監(jiān)會不開一個?而從已給出的承諾條件看,軟約束是絕大部分,硬約束鳳毛鱗角。做到第一時間反饋是投訴者幸運,做不到當屬“情有可原”。有的政務微博,開設時間不長,發(fā)“政績消息”不過十幾條,卻已有粉絲十萬,這幾乎與“江蘇一局長發(fā)微博約情人開房遭圍觀”如出一輒,您以為這是什么地方?好在各級政府已在公務員層面普及微博知識,是“僵尸粉”,還是真正的“民意粉”,一目了然。
有人被微博控,有人想控微博。說一句套話,時代不一樣了。英國8月份發(fā)生騷亂后,英政界和評論界人士曾高呼社交網站涉嫌煽動社會騷亂,要求關閉Twit-ter。英國聯(lián)合信息系統(tǒng)委員會,在系統(tǒng)分析騷亂時的 240萬條Twitter消息后,發(fā)現(xiàn)并無有力證據顯示社交網站被用于煽動騷亂,相反有效地幫助了政府善后工作的疏導與清理。Twitter這個詞在英文里本意是小鳥嘰嘰喳喳的叫聲,被引喻為“永不落幕的新聞發(fā)布會”。
<推薦閱讀
評論:誰對公眾輿論負責>>>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經濟觀察報:政務微博別成“僵尸”
地址:http://www.sdlzkt.com/a/guandian/yejie/20111217/19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