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碰巧和一位以色列人吃飯卻不知如何開場,試著提起《創業的國度》(Start-up Nation)這本書吧。在過去的兩年中,這個詞儼然成為了以色列最好的國家代名詞,而巴菲特在戰時投資以色列并取得可觀回報的例子更是被反復提及。
以色列人的確有驕傲的資本。雖然時有戰爭,在過去的十幾年當中,大量來自歐美的風投基金直接投資以色列,帶動了其IT高潮的發展。這個人口僅710萬的國度里活躍著60多家風投基金,人均風險資本投資是美國的2.5倍,遠遠高于歐洲、中國與印度。
令人尷尬的是,與其他發達的小型經濟體相比,這個“創業國度”依然缺乏全球頂級企業,而類似于IAI等軍工企業或是自來水、電力企業等大型公司仍掌握在國家手中。不過,這并不阻礙我們去探討與發現為何以色列可以成為年輕人創業天堂的秘訣,這需要教育、行政到市場力量的共同努力。
年輕人IT創業天堂:以色列的驕傲與尷尬
從校園開始
從特拉維夫一路向北,沿著美麗的地中海邊際,一個小時左右的車程就可到達海法,這一走廊被稱為以色列的“硅谷”地帶。
位于核心位置的是以色列最優秀的理工類高校——以色列理工學院。它的誕生甚至早于這個年輕國度,而其歡迎中心展示的微衛星、火箭等最新成果也時刻提醒著參觀者其特殊的歷史意義。該校的傳播總管告訴記者,目前以色列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129家公司中,有一半多都與該大學相關聯。“Google、雅虎、Intel和IBM都在海法設立了研發中心,以方便聘請理工學院培養出來的學生。”這位傳播總管說。
以色列也被譽為“美國硅谷之外,世界上高科技創業公司最密集的地區”。
以色列理工學院副校長Boaz Golany表示,理工學院采取了非常積極的政策鼓勵師生進行科研成果的商業化以及科技轉移。“每年大概有2000名畢業生從學校畢業,其中很多人都成了以色列高科技產業的骨干力量。學生第三或第四學年就可以申請到附近世界頂尖的科技公司中實習,而且每年學校都會舉行大型的創新比賽。在過去五年中,僅僅這一項比賽就已經誕生了11家公司,其中兩家分別獲得了100萬美元的種子基金投資。”
而對于教研人員,理工學院也成立了一個商業化開發中心,幫助商業化其科技成果,申請知識產權及專利,并成立公司。每一年,都會有新的公司走出理工學院的校園。
如果說工程與技術是理工學院的專長,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則是以色列農業科學技術的最高殿堂。該校種植分子生物學教授Oded Shoseyov可謂最耀眼的科研明星之一。他最新的一項發明是從煙草中提取膠原,用于制造眼角膜以及瓣膜等人造器官,這項技術已由Coll Plant公司成功實現了商業化運作。Oded Shoseyov目前任該公司的首席技術官,同時也在多家公司中擔任高級管理人員。
“大學本身非常鼓勵科研人員將成果商業化運作,經常通過講座推廣這一方式,并且獲得專利還可以抵算一部分的教學任務。”Oded Shoseyov對本報表示,目前學校科研人員主要通過三種方面實現目標:NGO、風投或者基金投資,還有就是“孵化器計劃”,其中后兩種方式的使用最為頻繁。“大學與公司簽訂商業協議,而并非是與教授本身,另外,大學教授研發的任何技術、專利權都屬于大學,即使簽證了商業協議,公司也只有使用這項專利的權力。而至于專利利潤的分配,大學也收益良多,可以獲得40%的比例,另外20%作為科學家的科研基金,最后40%則在包括教授、學生等研發者之間分配。”Oded Shoseyov說。
創投力量
除了教育的力量之外,以色列政府也啟動了“孵化器計劃”,與市場一起為創業營造一個良好環境。以色列政府每年在甄選出的全國20個機構內對100個項目進行投資,另外,對于具有潛力的醫療企業,政府也設立了一個醫療基金進行投資。
以色列最大的一家創投基金JVP即是這20家“孵化器”中的一個。由原大英帝國的鑄幣廠改造而成,JVP的辦公室散發著既古老又現代的氣息。其于1993年成立,目前旗下管理的資金超過9億美元。
按照政府對于“孵化器計劃”的要求,在18至24個月的周期中,創業團隊大概可以獲得50至55萬美元的資金,由政府和機構各承擔一半,但JVP的戰略是投資較少數量的公司,但增加投資額度,這樣成功的比例可以更高。目前其每個項目的投資額大約為100萬美元。
JVP基金合伙人Uri Adoni 不愿意透露具體的成功比率,僅用“很好”來形容,但可以肯定的是,想要入選JVP的“孵化器計劃”并非易事。據了解,每年JVP可以收到700至800份項目申請,最終會選擇7到8個進行投資。“我們的標準是有一個強大的團隊,不一定非常有經驗,但對行業要有了解,最重要的是要富有激情,敢于做夢,我們來幫你把想法落到實處。對于進入孵化器計劃的團隊,我們會為其提供全套的財務、人力、法律以及市場的專業服務。”JVP的創始人兼董事會主席Erel Margalit表示。
另一個標準是市場中心制。“我們簡稱其為MVP(Minimum, Variable Products),即永遠不要奢求你的產品是完美的,給我一個能反映你想法的最簡單產品,完善一些后到市場上去檢驗是否可行,”Erel Margalit說,“沒有人會比市場更聰明。”
JVP的“孵化器”坐落在毗鄰的媒體實驗室中,三層空曠的空間里入駐了七家企業,這里并沒有封閉的辦公室概念,四圍保持開放,僅有一些圍欄提醒你走入了另一家公司。其中一家創業團隊叫Cross-Reader,主要從事智能搜索服務,JVP幫助其在盈利模式上做出創新,從而贏得了一部分廠商的青睞。“我們在商業模式的發展上密切介入,每周或每兩周,都會與創始人一起開會,不一定是嚴肅的董事會,僅僅是工作會議,和他們一起想主意,有時也會和他們一起去路演、介紹客戶,幫助他們尋找市場的感覺。”Uri Adoni表示。
以色列的IT行業為何如此成功?Uri Adoni認為,與中國地大物博不同,以色列最主要的資源就是腦力,但最根本的原因還要歸因于參軍義務制和“以任務為中心”的文化。“你從上級得到命令,完成任務,并且要快,這與市場很像。”但有時,這也會引發問題。在這個年輕國度,就像政治家一樣,企業家也會面臨“短視”的問題。“誠實地講,伊朗、敘以亞等周邊形勢不穩定,以色列本地的市場不足以支持大產業的產生,所以當有好的窗口退出時,很多人會接受。”
從創業國度轉向規模化?
以色列著名的風險投資家Jon Medved也承認這種尷尬的局面。“我自己創始或者幫助創始過60多家公司,規模都在千萬或上億美元,從未達到十億美元。”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創立自己的企業,再到成立自己的基金公司,Jon Medved有著傳奇的經歷。不過,當他在餐桌上侃侃而談時,更像是資本市場上的“以色列大使”。
“我也想成立一家大型公司,但這非常困難,特別當你面前擺著一張巨額支票或上市后可以漂亮退出時。當你走得越遠,風險越大,甚至可能失去所有已獲得的,所以最后的問題是,你愿意拿5000萬美元賭一把嗎?”Jon Medved說。
但這似乎并不阻擋Jon Medved的雄心。“以色列下一步是要從一個創業國度轉向規模化。目前公司的規模正在成長,我們現在賣這些小企業,也為未來在國際市場上進行更大規模的并購打下基礎。”
Jon Medved最近剛剛辭去了VIRGO公司的CEO職務,全心全意地投入一項新的事業——改變以色列的創投環境。“以色列的創投業已改變了很多產業的發展軌跡,但其自身并沒有得到改變。我接下來要做的這個新項目就是關于如何更具有長遠眼光地籌錢以及退出。”
各項統計數據似乎釋放了一些信號。銀湖、黑石等大型私募基金開始進入以色列,從而為大型公司創造一個良好的資本環境。據統計,2011年,PE在以色列的投資總額已達到近30億美元,較2010年上漲18%。2011年以色列公司并購交易的平均價值達到6000萬美元,高于2010年的3250萬美元。
推薦閱讀
“已經到了公示的階段,可以說離最終獲得批準已經很接近了,”一位接近國家郵政局的人士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對FedEx和UPS向國家郵政局提出申請經營國內快遞業務的進展表示樂觀,“不出意外的話,這兩家公司很快就>>>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年輕人IT創業天堂:以色列的驕傲與尷尬
地址:http://www.sdlzkt.com/a/guandian/yejie/20111230/151883.html